学会取火,对人类文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不管过去牧畜与工具的发明怎样伟大,然而人们最初征服自然的淫威,却是发明了火以后。

——恩格斯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关于用火起源的传说。而且大多都把火叙述成神的珍贵财富,不愿与人分享,于是只能盗火。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澳大利亚一些土著则认为鹪鹩把火种藏在尾巴下面把火带到人间(这应该是对鸟巢容易起火的联想);而另一些澳洲部族则传说火种是从两个巨人严密看守下偷来的。

古人认为火还是神圣的。在印度,火神“阿格尼”被当做人与神交流的使者;日耳曼部落则在夏至和冬至时必须向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波利尼西亚毛利人有一个英雄“毛以”,是他把岛屿举出海面,他也是播火神;拜火教徒更是把火神崇拜推向极致,火神成了创世者。

很多禁忌也由崇拜派生出来。亚洲北方大草原上的布里亚特人的每个毡帐中的小火塘里都住着一个叫“加利伊增”的神。所以,你不能将垃圾、尘土投入到火中,否则加利伊增会感到不快;也不能用刀、矛这些尖锐物去拨火,弄瞎了小火神的眼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样会使加利伊特不能驱鬼。任何外人都不能从他们炉灶中随便取火,即使是客人抽烟管,临出门前也要把烟锅磕空才能离开。

相对来说中华汉文化对于火的传说就务实得多。《韩非子.五蠹》记有“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我国有清明前一、二日“寒食禁火”的禁忌倒不是崇拜火神而是崇拜草木生发的春季之神和表达祖先的崇拜之情。

火是宝贵的,原始人最初只能从森林大火或者草原野火中取火,然后薪火相传是为“播火”,之后还要小心留下火的种子是为“火种”。在南美,许多印第安部落在丛林小道的十字路口设有“火种站”将火种小心埋入灰烬中,以便路人取用;同时,取用者也有义务在用后小心保存火种,留给后来者。

保存火种的方法毕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火种熄灭就必须去“借火”。电影《火种》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北宋初年王禹偁诗曰:“昨日邻家乞新火,小窗分与读书灯。”说明虽然后来有了人工取火之法,保存火种还是日常生活行为。

我们推测是远古某个部族中的某个聪明人发明了“取火”。取火之法也随之传开。(我们这里取“单点发明传播”之说;当然不排除“多点发明”。但新近考古证据越来越支持各项重要发明为“单点扩散”学说。)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始终。面对生存压力时,人类在狩猎、采集、探险、避害等方面显示出充分的科学精神。如何取火也是这样,我们祖先一面崇拜火神,牺牲禁忌讨好神灵;另一方面,现实中取火、用火却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方法。

一、钻木取火

由于木器易朽,直到目前为止,考古学方面还没有发现早期人类钻木取火的实物资料。不过,云南佤族人和海南黎族一直保留着这项传统技艺。佤族山寨钻木取火,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消失。佤族山寨保留此法得益于其传统的“送火鬼”祈禳活动需要使用此法——失火后送火鬼求得以后平安。

其法为:先将狗尾巴树的树果果绒揉细放入葫芦碗内作为火绒,令其紧靠蒲棒草杆的下端压于葫芦碗内壁,两手掌不停搓转蒲棒草杆钻磨葫芦碗,大约4、5分钟冒烟,出现火星,火星能迅速点燃火绒,嘴吹气送氧令火势增大,在点燃干草或松明柴。

一般来说钻火板和钻火杆需要保持干燥,钻火板以山麻木、柳木等较软木质为佳;钻火杆以榆木、花梨等硬木为多,软硬配合容易取火。世界各地族群钻木取火之法大致相同。

随着技艺不断精化,我国古人会根据四时不同,钻木取火时采用不同材料。《论语.阳货》之“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又杜甫《清明》之二曰:“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此外,还有“锉木取火”原理相同。

二、燧石取火

我们有理由相信原始人会受到敲击石块冒出火星的启发。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很难找到干燥的木头,燧石取火就成了他们的习惯方式。北欧冰川期的坟墓中发现了放在一起的黄铁矿石和火石。我国大约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冶铁技术的传入,人们创造了金石相击的取火之法,并且逐渐提高、简化此技法,发展成随身携带的火镰。

镰石取火之法的发明年代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我们可以肯定应该是在冶铁技术发明不久。后有如【唐】刘言史之《与孟蛟洛北野泉上煎茶》“敲石取鲜火,汲泉避腥鳞”句;柳宗元《韦道安》之“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句;又【明】《武备志》记“钢轮发火”等所述均为此法。

自从火镰发明以后,实用、便捷的优点使它很快流行起来,取代了钻木取火。完整的一套金石取火工具一般分成四部分:火石、钢镰、火绒、容器。取火时先将燧石与火绒分上下紧靠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钢板用侧边猛击燧石。熟练者只需片刻即使火绒冒烟引红,嘴吹送氧燃为明火。稍加练习,简便易行。

三、阳燧取火

所谓阳燧取火实际就是聚光点燃,聚光方式前期用专门制作的有焦点的铜镜反射汇聚阳光。

阳燧取火发明年代比火镰还要早,是我国古人很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誉。《周礼》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可见在周代便已经有阳燧取火之法;《淮南子》记曰:“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仗,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又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之“阳燧面窪,向日耳照,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皆聚于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为腰鼓最细处也。”连几何光学原理和聚光位置都说得清清楚楚。

我国古籍中将以上不同取火分别称作:木火、石火、金火。

在我国,应不晚于瓷器烧制技术,就有了玻璃及玻璃制品,利用凸透镜聚光取火也很早就出现了。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记曰:“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色石为器,乃能取火。”考虑到玻璃制造的工艺,此中推测“消炼五色石”为制造玻璃应不为过,因为汉墓已有玻璃碗出土。

自从火镰发明以后人们日常生活就已经放弃了阳燧取火,但由于“取火于日”,而古人崇天,故在祭祀、宗教活动中仍然经常采用此法。现代奥林匹克之火也是秉承此精神而行为。

儿童或一些顽皮大人拿着放大镜烧蚂蚁当然没了什么所谓“宗教崇高感”。

四、火柴

我国很早就有了现代火柴的萌芽,北宋陶谷《清异录.器具》明确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衫染硫磺,遇火即焰,呼为“引火奴”。”又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提:“杭州削木为小片,其薄如纸,溶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亦曰“淬儿”。”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已经有“后宫贫者以发烛为业”(大意),说明那时此项技术已经行业化了。早期“火柴”还有其他如“取灯”、“引儿”、“火寸”之名,到了清代一般名曰“取灯”。中国人制作火柴的技术只到此步就再不能前进了。

1669年,德国人首先发现了磷,这是后来现代火柴发明的关键一步。1827年在英国药房中首先开始出售火柴,最初的火柴是瓶装的,用时打破小瓶,磷自燃引火。

英国人做了改良用氯酸钙和硫化锑混合做成火柴头,这样就不必像先前需要浸硫酸才可摩擦发火。德国人发现黄磷后,人们就做了种种试验想利用它发火,但使用保存时极不安全,虽被放弃。后来人们发现用黄磷取代火柴头中的硫化锑,只需要在粗糙面上摩擦即可点火,于是此前用的砂纸被淘汰出局。

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火柴厂在维也纳建立,火柴开始大规模生产。

黄磷容易自燃而且剧毒,造成生产工人人身伤害。1848年德国人Boettger发明安全火柴,1855年瑞典人Lundstroem利用此项技术开办了一家安全火柴厂,现代火柴工业诞生。

火柴传入我国已经与现代火柴基本无二了,那时叫“洋取灯”、“洋火”、“大取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火柴制造工业。

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以最大的热情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为我所用,并亲身践行勇于探索。而不应该患上“技术恐惧症”躲在过去的温床中瑟瑟发抖。

黑暗莽野无涯际,

科学之光耀西方。

先人盗得明火种,

我辈也做播火郎。

文 | 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