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类的智力
但是在海洋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鲸目,或者说鲸小目的八十多个物种都有着高度的智力,鲸类在进入海洋后大脑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将陆地上的偶蹄类亲戚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其中海豚科更是经历了两次大脑的飞速进化,甚至全面超越了灵长类直到百万年前才再次被人类超越。巨大的脑容量、极高的脑形成商数、比人类还要多的大脑沟回,又有极其复杂的语言系统(可以理解语序和复杂的逻辑关系),以虎鲸为代表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和行为,可以说海豚科动物的智力很可能可能不亚于黑猩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6年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者在一头大翅鲸的大脑皮质中发现了大量人科特有的纺锤体神经元(Spindle neuron),这种细胞与社会行为、意识和情感有关。在其他种类的鲸中也发现了这种细胞(后来在亚洲象中也发现了,而猕猴的大脑皮质中也有低水平的纺锤体神经元)。
研究认为,鲸类均展现出复杂的社交能力,包括精巧的沟通、团体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信息传递以及使用工具等。这些社交能力牵涉到复杂的大脑活动,鲸类与人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报告中认为,这种神经细胞是高智力动物趋同进化的产物。原始人类、大猿的共同祖先最早在1千6百万年前开始出现纺锤体神经元。而鲸类脑中的纺锤体神经元可能进化得更早,大约出现在3千万年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须鲸类也有着极高的智力,我们通常更关注齿鲸而低估了须鲸的智力水平。
与陆生动物相比,海洋动物的观测记录向来少得可怜,但即使在这些少得可怜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望见seatopia这个神奇世界的一角。
复杂的种间互动
这里收集了一些有趣的关于鲸类复杂的种间行为的记录。
1.领航鲸与宽吻海豚联合抹香鲸防御虎鲸的攻击
1989年8月21日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西南部,研究者曾观测到大约65条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和15条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高速越出水面高速游泳,几分钟后发现了6条虎鲸(Orcinus orca)在后面追逐,大约5分钟后,在组合鲸群中出现8条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其中至少有1条小鲸,它们在原地围成玫瑰状阵型,而海豚和领航鲸从旁边游过,突然虎鲸已经出现在海豚和领航鲸群的前方了,导致组合鲸群转向,游向了抹香鲸群。
研究者的船离抹香鲸群很近大约50米,它们大概觉得威胁解除了,解散了玫瑰阵,而海豚和领航鲸又回来了,使得鲸群非常紧张。由于来了暴雨和台风警告,研究者们被迫放弃了观察,在1996年韦勒等对此次事件的审查报告中认为,而海豚和领航鲸很可能希望寻求抹香鲸庇护共同抵御虎鲸的攻击。
抹香鲸的玫瑰状阵型,用尾部抵御虎鲸的攻击(图片来自wiki)
2.两种海豚可能试图用“中间语言”交流
哥斯达黎加海岸附近的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和圭亚那白海豚(Sotalia guianensis)经常会发生一些互动行为。这两种海豚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声,但当它们出现在一起时,会改变它们的沟通方式,它们的发声会变成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语言”。
由于宽吻海豚的体型比圭亚那白海豚要大得多,所以会骚扰和攻击白海豚的群体。通常宽吻海豚的叫声更长而且频率更低,而圭亚那白海豚的叫声则更高频。而当两种海豚聚集在一起,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中频声调。
但是研究者还不能确定两个物种究竟是正在改变它们的方式进行沟通,还是只是一个物种试图模仿另一个的声调,它甚至可能是圭亚那白海豚尝试“用入侵者的语言发出威胁”为了使宽吻海豚停止攻击。(May-Collado 2010)
宽吻海豚与圭亚那白海豚
3.雌性海豚领养其他种类海豚的幼崽
2014年在新西兰发现了一只雌性宽吻海豚收养了一只被遗弃的真海豚幼崽。这只雌性宽吻海豚叫做Kiwi,它在五年前的一次搁浅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幼崽。被领养的真海豚幼崽因为很小,因此海洋学家为它起名为“小东西(Pee-Wee)”。报道称,研究者们还发现发现了Kiwi还会给它收养的孩子喂奶。(Lawrence Hamilton 2014)
Kiwi与它的养子Pee-Wee
4.宽吻海豚救助小抹香鲸
2008年在新西兰一头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和它的幼崽搁浅在了玛希亚海滩上。救援人立刻前往救援,但是收效甚微,它们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并再次搁浅。这时一头叫做Moko的雄性宽吻海豚游向了两头鲸,并引导它们沿着海滩游了200码(180米),通过一个通道回到大海。(Ray Lilley 2008)
小抹香鲸
5.抹香鲸群收留残疾的宽吻海豚
2011年在亚速尔群岛海域,德国莱布尼茨学会的研究者惊讶地发现一群抹香鲸收留了一条脊柱畸形的宽吻海豚。海豚时不时地用鼻子爱抚抹香鲸,与它们擦身而过,还和幼鲸玩耍嬉戏。抹香鲸们并没有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和这条海豚展开互动。行为生态学家亚历山大·威尔逊说:“出于某种原因,它们看上去好像接受了这条海豚。它们非常友好。”
其他成年成员则潜入海底时,这群鲸鱼会指派一位成员在水面附近“临时照顾”这条小海豚。
与抹香鲸群玩耍的海豚(它的脊柱有明显畸形)
6.大翅鲸试图驱赶虎鲸拯救灰鲸幼崽
2012年5月3日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湾,9头过客鲸袭击了一对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母子,雌鲸奋力地反击却依旧难以抵挡虎鲸对它幼崽的攻击,两头大翅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闯入了战场试图帮助灰鲸母子阻止虎鲸。但是精疲力尽的幼鲸还是被过客鲸群杀死了,这时又有五头大翅鲸加入了进来,最终将虎鲸群从灰鲸幼崽的尸体边赶走。
大翅鲸驱逐虎鲸
视频地址:https://www.bbc.co.uk/nature/17991601
7.大翅鲸与宽吻海豚玩耍
2010年在夏威夷海域两次观测到大翅鲸和宽吻海豚在一起玩耍,海豚骑在鲸鱼的头上,鲸鱼慢慢把海豚抬出水面,然后海豚顺着座头鲸的后背滑落回去。这两种动物看起来在这次嬉戏中相互配合,并且都没有表现出攻击性。
大翅鲸轻柔地将海豚抬出水面
8.斑纹海豚与虎鲸的博弈
斑纹海豚类(Lagenorhynchus)有着极快的游泳速度,因此虎鲸在捕食斑纹海豚时非常依赖偷袭和包围,而斑纹海豚的一个避敌策略就是派遣几个游泳速度最快胆量最大的去探路,一方面试探虎鲸的意图和战术部署,另一方面向虎鲸传达“我们已经识破你们的计谋了”的讯息,同时可能还能掩护诸如怀孕雌性带仔母亲之类速度慢的个体及时撤离。
虎鲸攻击太平洋斑纹海豚
包括斑纹海豚在内的很多海豚能区分出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它们遇见过客鲸时会迅速逃离,而见到居留鲸和远洋鲸时甚至会和它们一起共游甚至是嬉戏。
与居留鲸和谐相处的太平洋斑纹海豚
9.圈养虎鲸学习海豚的语言
2014年,一项来自美国哈布斯海洋世界研究所的新研究表明,当圈养的虎鲸和瓶鼻海豚养在一起时,虎鲸能够学会瓶鼻海豚特有的发声方式,但是不清楚这只是单纯的模仿还是真正能进行交流。(那篇文献是收费的,看不到,所以具体细节这里就给不了了)
10.灾难过后两种海豚间变得更加友好
巴哈马群岛的宽吻海豚与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有着密切的种间关系,它们经常一起嬉戏、觅食,甚至一起照看幼崽,但是互相也经常发生一些攻击和性侵害行为(尤其是雄性宽吻海豚会侵犯原海豚) 。2004年,飓风两次袭击了这一地区,两个物种的种群都失去了很多同胞,在那之后它们之间变得更加友善,不再彼此攻击,也许是为了适应灾后的生活。
共游
很多鲸类都喜欢组成混合鲸群,而且部分鲸类有着明显的偏好性,它们会更喜欢和某一个物种共游。
当北露脊海豚(Lissodelphis borealis)与其他鲸类共游时,通常会保持小而密集的群体,而当它们与太平洋斑纹海豚(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共游时则会混合在一起,组成真正的混合群体。(Leatherwood and Walker 1979)
太平洋斑纹海豚与北露脊海豚并驾齐驱,它们是北太平洋速度最快的两种海豚
希腊科林斯湾三种海豚组成的混合群体(短吻真海豚、条纹原海豚与领航鲸亚科的里氏海豚)
伪虎鲸与宽吻海豚共游
长肢领航鲸与宽吻海豚组成的混合群体
海豚母子在大翅鲸母子的前方共游(雌鲸对前面的小家伙们非常着迷)
杂交
《zootopia》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繁殖了,棉尾兔和赤狐这两个都不在一个总目里的物种想生出后代简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鲸类中杂交则是屡见不鲜。生殖隔离在这些近缘物种中并不是什么障碍,而且这种广泛的杂交可能是海豚极快的进化速度的原因之一。
而细斑原海豚(Stenella clymene)甚至是由长吻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和条纹原海豚(Stenella coeruleoalbus)杂交而产生的物种。
鲸类中性欲最强的当属海豚类,而海豚中又以宽吻海豚、白海豚、驼海豚和原海豚这种近岸海豚更为突出,而远洋型的真海豚、露脊海豚、斑纹海豚和矮海豚似乎要规矩很多,黑鲸类更是有着稳定的社会体系。
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宽吻海豚是鲸类中的“种马”,已知至少与13种其他鲸类发生过杂交。
从上至下依次为宽吻海豚×伪虎鲸,宽吻海豚×真海豚,宽吻海豚×里氏海豚
同属一角鲸科的一角鲸和白鲸也产生过杂交后代,在西格陵兰海域曾观测到一头杂交幼崽
鼠海豚中也有这种现象,2011年圣胡安岛发现了一只杂交鼠海豚,它是白腰鼠海豚与港湾鼠海豚的杂交后代
其他
除此之外鲸类间还有很多行为,比如宽吻海豚有时会和鼠海豚玩耍,有时又会攻击甚至杀死鼠海豚,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它们的心情有关(也可能是不同种群有不同的文化,有的倾向于合作,有的倾向于消灭竞争对手)
宽吻海豚攻击港湾鼠海豚
而印太驼海豚(Sousa chinensis也就是中华白海豚)也有着类似的两面性,雄性印太驼海豚 喜欢追逐澳洲短吻海豚,并且还会对它们进行性侵犯。
然而2012年3月24日在中国厦门海域曾观测到五只印太驼海豚与一只落单的印太江豚幼崽友好地呆在一个群体中,驼海豚轮流用后背将江豚幼崽托出水面帮助它呼吸,这一过程至少持续了三个小时。(Xianyan Wang 2013)
沙漏斑纹海豚(Lagenorhynchus cruciger)喜欢和其他鲸类一起旅行,它们会用17%的时间与长须鲸、塞鲸、南槌鲸、南瓶鼻鲸、虎鲸、长肢领航鲸和南露脊海豚共游。早期的捕鲸者甚至利用观察沙漏斑纹海豚的出现来定位长须鲸。
沙漏斑纹海豚
暗色斑纹海豚(Lagenorhynchus obscurus)是利他性最强的海豚之一,经常有它们帮助、救助其他海豚和人类的纪录。(Herman 1980)
暗色斑纹海豚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海洋还知之甚少,很多远洋鲸类的习性与行为我们还完全不了解,相信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一个更加精彩的seatopia将慢慢在我们面前浮现出来。
作者:长鲸吟,鲸类保护生物学工作者,野生动物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