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关于清朝时期电视剧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清军士兵军服的胸前和后背都印着字,但有些士兵的字是“兵”,有些士兵的字是“勇”,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在清朝中前期,国家正规军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其中,八旗兵由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组成,属于国家精锐部队。八旗兵也分两种,一是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京营八旗顾名思义就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兵,驻防八旗是指被派驻到全国各地扼要守险的八旗兵。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是驻防将军(从一品)。
绿营兵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兵员人数大约是八旗兵的三、四倍。绿营兵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以营最基本单位。在清朝中期,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一千一百六十九营,兵员总数约六十五万人。
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从一品),统领一省绿营兵。但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情况的发生,提督还要受到总督、巡抚的节制。
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基层士兵的军服上都印着“兵”字,象征他们是国家的正规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公务员编制。
除了拥有正式编制的“兵”外,清朝军队还有一种临时工编制的部队,那就是军服上印着“勇”字的士兵,他们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勇营。
勇营出现于雍正、乾隆年间。刚开始只是作为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存在。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所以在待遇方面,自然就比不上作为正式工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可到了清朝中后期,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状态下的八旗兵、绿营兵战斗力变得很差,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被打的满地找牙。这时,勇营就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以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称湘勇)最为出名。
曾国藩对勇营制度进行了全面改进,“定兵制,发饷粮”,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集力和战斗力都大幅提高。从此,原先一直作为临时工勇营开始大逆袭,成为了清朝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