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随着阿登战役的结束,德国人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盟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而在这次战役中,最耀眼的闪光点就是巴顿和他的第3集团军,正是他们由南向北近90度的大转弯,并从南侧攻击德军,成为战役胜利的关键。
当然,蒙哥马利也“捞取”了不少的便宜。为了应付阿登地区的危险局面,盟军暂时将阿登以北的部队交由他指挥。可以说,现在的蒙哥马利几乎拥有了盟军大部分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这让美军官兵,尤其是巴顿和布莱德雷感到不满。
蒙哥马利的“秘密”。
自美军参战以来,过去由英国人主导的战场话语权越来越低。而美军在战争中凭借强大的技术装备和战争潜力,逐渐走向成熟,从西西里到诺曼底登陆,再到解放欧洲,可以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让英国人倍感难受。
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国人极力争取盟军的指挥权也就不难理解了。为此,在每一场战役中,突出英军的地位和担任“主攻”也是他们的必然之举。尤其是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作为解放欧洲的主攻部队,更是他们刷“存在感”的根本。
首先,牢牢掌握北线指挥权,可以完全把握盟军下一步的动作。从某种角度来说,等于是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位置架空,并在盟军中拥有很高的话语权。蒙哥马利随后提出的,盟军不适宜分兵作战,只能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典型的抢班夺权。
其次,加强北部战场的突击力量,争取更多的胜利资本。为此,蒙哥马利提出将美军主力的行动权交由他指挥,以北线作为突击力量。他的提议,既可以牢牢控制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又可以保证自己在与美军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
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由他带领部队沿北路攻占柏林,就是表明英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了占领纳粹德国的“壮举”,预示着英国是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的“功臣”,很明显的是,“贪天功,为己有”。
巴顿和布莱德雷认为他是在无理取闹。
蒙哥马利的“心机”,可以说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美军以巴顿为首的将领们并不服气英国人,自从美国参战,英美两军就明争暗斗、都不把对方看在眼里。现在,英国人明着抢功,这让“憋屈”很久的巴顿和布莱德雷十分生气。
一是,美军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诺曼底登陆以来,美、英两国在军队数量和提供的战争物资上的比例是10:3,而美军承担的战斗任务和承受的伤亡却比英军大得多。现在,由英国人领导美军,显然是说不过去。
二是,作为盟军高层,一直在“照顾”英国人的情绪。西西里岛战役,美军当配角保护其侧翼;“霸王行动”以蒙哥马利指挥的21集团军群为主攻方向,巴顿只能“隐姓埋名”的参加战斗。只可惜英国人“不争气”,始终让美军压着。
更不能接受的是,欧洲战事即将结束,蒙哥马利的计划不仅是要打过莱茵河,还要攻克柏林,争夺最后也是最高的战争荣誉。他的主张,不但会遭到美军上下的强烈反对,而且美国人民也是不能答应的。
艾森豪威尔的职责就是“和稀泥”。
作为盟军总司令,他清醒的认识到英国人的“野心”,也理解美军官兵的诉求。但他既要坚持原则,协调各国部队的作战任务,保证盟军总部的权威性,避免各部各行其是;又要顾全大局,维护盟军内部的团结,确保政令统一。
首先,肯定蒙哥马利北线进攻为主的总体计划,但是,原属布莱德雷的部队全部归建,蒙哥马利的北线部队仍以英军、加拿大军为主。这实际上是削弱了他的指挥权,巧妙的拒绝了他在作战指挥权上过分的要求。
其次,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南线作战,在计划中依旧是辅助性质,但其正面的作战范围扩大,这就是给了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在物资补给方面,两个方向获得均等的配给,这让巴顿和布莱德雷十分满意。
当然,艾森豪威尔还是有些“偏向”英国人的。美军不断取得的战绩,远远超过了英军,这让英军在盟军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在由谁先渡过莱茵河的问题上,他决定由蒙哥马利的北线部队去完成。
巴顿自然不会让他得逞。
由于布莱德雷的默许,巴顿的第3集团军各部呼啸着冲向战场,一路上抢占要道和渡口,给失去抵抗的德军以最后一击。4天之内完成了对莱茵河西岸德军的包围,并俘虏5万人,强渡莱茵河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是,艾森豪威尔停止前进的命令也接踵而至。原来,蒙哥马利的北线部队也攻击到莱茵河边,按照计划由英国人率先渡河。这可是进入柏林的最后屏障,有着很高的荣誉。为此,丘吉尔还事先录制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准备在渡河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布这一伟大事件。
此时巴顿的部队因连续作战,推进速度太快,已经非常疲劳了;同时,后续部队没有跟上,而前方则敌情不明。攻击部队纷纷要求停止进攻进行休整,在他们看来,孤军深入的第3集团军渡河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巴顿不同意,执意过河。
一是,虽然部队很疲劳,但士气高涨,有高昂的斗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气可鼓,不可泄”,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
二是,根据情报分析,一路败退的德军,在河对岸并没有构筑强大的防御工事。蒙哥马利先前吹嘘德军在莱茵河的“中欧天堑”,只是吓唬盟军不要轻举妄动的“谎言”,目的是由他指挥的北线部队率先过莱茵河。
巴顿自然不能让他的计划得逞,这个荣誉应该属于美军。虽然,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下给了布莱德雷,但是作为阶段性战役并没有结束。如果一旦停止不前,盟军就有可能召开战前会议,很有可能将限制他的行动,让蒙哥马利抢得这份荣誉。
于是,巴顿命令部队马不停蹄,立刻渡河。1945年3月22日深夜,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第3集团军先头部队乘坐500艘快艇发起攻击。由于突然,对岸的德军大都不战而降,先头部队只死伤了28人,全部顺利渡过莱茵河。
兴奋不已的巴顿向布莱德雷汇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要求他向全世界宣布: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由于,巴顿是擅自行动,布莱德雷只得秘而不发,静观战局的发展。
24日,蒙哥马利的部队渡过了莱茵河,英国广播公司竟然播放了丘吉尔的祝贺词。而实际上,这时第3集团军已经先于英军24小时渡过莱茵河了,丘吉尔和蒙哥马利闹了个大笑话。
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的顶点。因为,再往后就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了,接下来的就是大踏步前进,第3集团军与其说是追击,不如说是享受胜利进军的喜悦和自豪。
大家认为巴顿这么做,对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