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第2装甲师进巴黎,为何宣称“我们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 ?

1944年8月,盟军经过2个月的激战,已稳稳的在法国大陆站稳了脚跟。而一直为“诱惑”德军而处于“保密”状态的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一路风驰电掣,很快让熟悉其作战风格的人们纷纷断定,巴顿到了法国,但盟军依旧不打算公开他的身份。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美第3集团军和巴顿粉丝的不满。纷纷指责美军高层故意隐瞒巴顿的战绩,窃取他人荣誉。百般无奈的艾森豪威尔只得公开巴顿的身份并宣布:“迄今为止,第3集团军比有史以来的其他军队都前进得更快、更远。”

但是,对巴顿的“不公”仅仅只是开始。

解除“保密状态”的巴顿及其部下无不欢喜若狂。很快,他再一次成了公众瞩目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追逐巴顿的脚步,报道他们的辉煌战绩,为他喝彩叫好。这让珍爱荣誉、爱出风头的巴顿十分受用,他决心要扩大战果,直取巴黎。

于是,巴顿下属的3个军从三个方向合围巴黎,尽管遇到德军的顽强抵抗,但依然阻挡不了气势如虹的美第3集团军,前锋距巴黎只有2个小时的路程。巴顿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早已跃跃欲试了,但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并不打算这么做。

首先,从战略角度看,德军主力部队并没有把巴黎作为重要战略支撑点,而是向东撤退,留守的德军只是区区一两个团的城防部队。盟军应该绕开这个毫无战略意义的目标,一直向东,追击败退中的德军。

其次,巴黎解放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一是,英美两国对未来法国政局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而英国扶持起来的戴高乐并不被美方看好,如果此时进入巴黎就不得不面对许多棘手的现实问题;

二是,由于盟军进展太快,后勤的压力也越来越跟不上部队的进度,为了保证趁胜追击,盟军在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极限。一旦进城,将要面对400万人的吃喝拉撒睡,这将成为盟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大包袱”。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自巴顿公开身份后,他成为美国上下炙手可热的人物,战地记者和媒体把他作为美军胜利的象征,争相报道他的一举一动,其热度远远地超过了他的上级和盟军总司令,巴顿已经拥有了太多的荣誉和辉煌。

因此,盟军总部决定绕开这个“大包袱”,继续向东追击进攻,计划将德军主力全部歼灭在法国境内。巴顿也一改过去一城一池的争夺,命令部队不要恋战,绕开抵抗的城镇。战至8月25日,美第3集团军完成了对巴黎的“半月形”包围。

巴黎民众的反抗,让巴顿看到了希望。

由于巴顿迅速出击,占领了塞纳河上大部分的渡口,致使撤退中的德军拥堵在仅有的几个渡口。而此时,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盟军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炸弹,给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看到情况不妙的巴黎守军也开始夺路而逃。

巴黎的民众趁势起来反抗,以避免这座古城遭到德军毁灭性的破坏。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控制了大部分地区。眼看大势已去的守军将领同意谈判投降,但需要盟军派部队来控制局面,消息传来,巴顿一厢情愿的认为非他莫属。

首先,是他的部队完成了对巴黎的包围,无论是从“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好,还是对美第3集团军英勇作战的肯定,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巴黎,无疑是对巴顿和他的部下最好的奖励和崇高的荣誉。

同时,他和他的第3集团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他们的名字在法国早已家喻户晓,法国民众听说他们的英雄就在城外,自然是希望巴顿来接受这座被奴役4年之久的城市。

其次,解放巴黎始终是压在巴顿心头上的一桩大事。他早年多次到过这里,十分热爱这座代表欧洲文明的千年古城,从个人感情来说,由自己接管这座城市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从接洽来说,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是最合适不过的美军将领。

更何况,巴顿属下的第2装甲师就是一支完全由法国人组成的部队,由勒克莱尔指挥。他们跟随美第3集团军英勇作战,打出了法国人的气势,由美第3集团军完成对巴黎的解放,无论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适宜的。

就在巴顿满怀希望的时候,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因为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一致认为,巴顿不是合适的人选。一是,从军事角度说,此时盟军的战略目标是追击德军,而作为盟军先锋部队的第3集团军,必须不断地向前推进,任何一刻的“停留”都有可能导致战略计划的失败;

二是,巴顿的为人和性格,他们太熟悉了。他性格直率鲁莽,经常“大嘴巴”,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引发盟国之间的矛盾,他们也为此替他背了不少的黑锅。于是,前车之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个爱惹麻烦的家伙去巴黎。

同时,由于巴顿的声名显赫,会让人们误认为是他解放了巴黎。这是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在他看来巴黎的解放是盟军,而不是某个人的,有必要弱化一下巴顿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于是,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勒克莱尔的第2装甲师从美第3集团军抽调到第1集团军,并以胜利者的姿态开进巴黎城,接受法国民众的欢呼和献花。这样的安排,立刻遭到人们的指责,认为这是“嫉妒者”再一次剥夺他人荣誉的阴谋。

巴顿更是愤愤不平,他为了这一历史时刻准备了很久,本来一件唾手可得的“辉煌”就这么将他排除在外,其内心的痛苦和不服是可想而知的。但法国人没有忘记他,勒克莱尔没有忘记他。

在他代表盟军凯旋进入巴黎时,尽管他的第2装甲师已编入了美第1集团军,但他依旧向欢迎的民众大声宣称:“我们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第二天,全世界的报纸、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这多少让巴顿感到了一些安慰和满足。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奉命出任巴黎首位军事长官的法国将军柯尼希,特意来到城外拜访了巴顿,并代表法国人民对他所做的贡献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当然,与爱出风头相比,他更酷爱战争,此时他和部下正在向德国的心脏地区进军。

巴黎的解放标志着诺曼底战役正式结束了。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一个月内向前推进了800多公里,仅以伤亡1.6万多代价,消灭了轴心国部队10万余人,解放了包括巴黎在内的约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