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美洲数千年的奥尔梅克文明为什么会留下巨型头像?

巨型头像

奥尔梅克文明首先被定义为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通过大量介质——玉石、石膏、玄武岩、绿石等制作的器物来体现,具有惊人的自然主义特征。这些器物的常见主题是倒置的嘴巴和分裂的脑袋,这样的图案在半人半狮的奥尔梅克刻画中最为典型。奥尔梅克艺术具有明显的人神同形特点,由此反映出某种宗教意义。除了制作以人为主题的器物之外,奥尔梅克工匠也擅长刻画鸟、鱼等动物。

奥尔梅克小雕像很常见,但诸如巨型人头像这样的石头纪念碑,才是奥尔梅克文化的最突出特征。这些纪念碑可分四类:巨型人头像、长方形“圣坛”(更可能是王座)、不依靠支撑物的圆形雕塑、石碑。其中,石碑的出现晚于另外三种艺术形式。随着时间推移,石碑从对人物的简单刻画演变成刻画历史事件,例如统治者加冕。这种演变趋势在奥尔梅克之后的纪念碑上达到顶峰,例如把统治者的肖像与文字、日期结合起来。

巨型戴头盔人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的最明显标志。由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对这些巨像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因此它们究竟代表什么一直是人们猜测的话题。它们曾经被认为代表的是踢蹴球的人,但现在被普遍认为代表的是穿戴得像是踢蹴球者的统治者。这些巨像充满个性,没有哪两座巨像是相同的,头盔状的头饰上装饰着不同的元素,暗示它们是个人或族群的象征。

迄今为止共有17座巨型人头像被发掘,分别是:圣洛伦索1~10号巨型人头像,出土于圣洛伦索;拉文塔1~4号雕像,出土于拉文塔;萨博特斯雕像A和雕像Q,出土于萨博特斯;科巴塔1号雕像,出土于兰科·科巴塔。这些巨型人头像大小有别,从3.4米高的兰科·科巴塔雕像到1.47米高的萨博特斯成对雕像都有。考古学家测算得出,其中最大人头像的重量在25~55吨。

来自圣洛伦索的巨型人头像之一上面有石膏和红色涂料痕迹,暗示人头像当初有色彩鲜艳的装饰。一些巨型人头像的脑后有发髻,有些还装饰着羽毛。拉文塔的一座巨型人头像上装饰着一只鸟脑袋。一些巨型人头像的头饰彼此相似,这让一些考古学家推测某些头饰代表不同王朝。大多数巨型人头像戴着穿过耳垂的大耳圈。人头像的面部表情从严肃到平静再到微笑的都有。

这些人头像是用发现于图斯特拉山的单块大圆石或火山玄武岩雕刻的。萨博特斯巨型人头像所采用的玄武岩,发现于图斯特拉山西端的维基亚峰。圣洛伦索和拉文塔巨型人头像,则可能雕刻自东南方的玄武岩,雕刻地点可能是在附近的作坊,完成后被拖运或船运至几千米外的目的地。据估计,搬运一座巨型人头像需要1500人用3~4个月时间。

对奥尔梅克玄武岩工坊的考古调查发现,拉文塔3号巨型人头像首先经过直接敲打大致成型,接着又用石锤进一步加工表面。石锤基本上都是用与雕像质地相同的玄武岩圆石制作的。考古学家在圣洛伦索工坊发现的研磨料,证明石锤被用来完成雕像的细节。圣洛伦索20号纪念碑是一座大面积毁损的王座,上面有一个人像。该纪念碑的侧面受损,显然它在被拖到另一个工坊后被抛弃。有一种可能性是,这种损坏是在重新把这座纪念碑雕刻成一座巨型人头像的初始阶段造成的,而重新雕刻的工作没能完成。

一些巨型人头像及其他许多纪念碑被多次毁坏、埋葬、移葬。至少两座巨型人头像被重新雕刻,但不清楚这是因为原料石块缺乏,还是这些举动本身有某种意义,或者是由于社会内乱或外部入侵所致。绝大多数考古学家对这些平脸、厚唇人头像的解释是,玄武岩圆石为雕刻提供的空间并不大。一些考古学家不仅反对从这些人头像推断奥尔梅克人的祖先是非洲人的说法,而且看出它们的内眼角赘皮和宽鼻子等特征与今天中亚美利加洲印第安人的面部特征完全匹配。

来源:《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