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国庆节的正规叫法是“独立纪念日”,它是美国的主要法定节日之一,日期为每年七月四日,以纪念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它标志着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英国正式分家,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而《独立宣言》就是一份阐述分家理由的说明书。
美国人把七月四日作为独立纪念日,其象征意义异常深远。今天,《独立宣言》所阐述的政治理念已广为世人传诵: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独立宣言》是由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经大陆会议专门委员会修改后获得通过,并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签字生效。
《独立宣言》的发表,不仅表明北美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英国公开决裂的决心和意志,而且也揭示了一种政治信念,即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这种政治信念导致了美国革命的爆发,而美国革命的实践也为后来的欧洲革命以及亚非拉的革命运动树立了光辉榜样。因此,近代大力倡导革命的人士如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对美国革命赞誉有加。
其实,美国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地化过程中诞生的一大批新兴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多少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后者属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范畴,美国革命则是北美殖民地的大英帝国的臣民与政府闹分家。在性质上,与后来的南北战争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来了。只不过,美国革命的结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赢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因而,列宁对美国独立战争给予高度评价,说这一事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早的最伟大的真正的解放战争、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革命战争”(《列宁全集》第29卷,313页)。
美国独立建国运动在本质上是与大英帝国闹分家,而不是本土的印第安人赶走入侵的欧洲人而重建自己国家,这就是它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本质区别。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立建国运动的本质,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美国的早期历史。
提起美国早期历史,那就不能不追溯到十六世纪西欧国家的崛起和对外扩张。
近代世界历史是一部以欧洲国家唱主角的历史。五百多年前,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西欧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组建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开始从偏居一隅的大西洋沿岸向全世界扩张。其对外扩张的动力是所谓的3G (God, Gold, Glory),即上帝、黄金和荣誉。
一四九二年,哥伦布歪打正着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强有力地刺激了欧洲国家对外扩张的步伐。这位老兄竟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那儿拉到赞助,带了一伙人,驾着三条小船横渡大西洋。因为算错了大西洋的宽度,刚到巴哈马,就以为到日本了。
葡萄牙人当时正在跟西班牙人争夺海上霸权,一看哥伦布犯了这么个可笑的错误,就按他们的既定方针,不抄近路,南下好望角,拐个弯儿,进印度洋,把哥伦布那伙人甩在了后头,提前到达亚洲。航海家亨利王子几十年苦心经营研究航海技术的心血没白费,葡萄牙人凭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十六世纪建立起其海洋霸主的地位。
哥伦布代表的国家西班牙虽然在海上被葡萄牙打败了,但因祸得福,既然知道在海洋上争不过葡萄牙人,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新大陆了。于是,印加帝国、玛雅帝国、阿兹台克都被西班牙给灭了。
中南美洲这地方,气候好,咖啡、烟草、土豆、番茄、甘蔗、玉米、棉花,等等等等,这儿都出产,是个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既然黄金抢得也差不多了,那就在这儿开农场种庄稼吧。这样,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西班牙殖民帝国就建立了起来,所以中南美洲国家(巴西除外)至今都讲西班牙语。
地处欧洲南部的西葡两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一马当先,大获其利,地处北部的西欧国家也没闲着。荷兰人看航运赚钱,铆足了劲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很快建起一支数量超过十万条船的超级船队,雄踞世界第一,再加上他们的船走得快,船上的火炮威力猛,终于在十七世纪打败葡萄牙,建立起海上霸权。
英国人比荷兰人更厉害,他们看到葡萄牙人从海路到达亚洲,从一五五三年起,也派出一批批探险队,想从北边找到通往中国的航道,无奈,几次都让北冰洋的坚冰给挡了回来。
打通北冰洋这条水路暂时没戏,英国人却发现了北美的哈德逊海湾,由此进入北美大陆的皮毛产地。十六世纪的殖民扩张不是让葡萄牙和西班牙争了头筹吗?英国人暂时争不过他们,就打起做生意赚他们钱的算盘。
要说做生意,西班牙人没法儿跟英国人比。西班牙人连抢带夺地没少往国内倒腾金银,按说,有了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发展点儿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挺好的事儿嘛。可他们鄙视工商,有了钱拿去买贵族头衔,摆谱儿,喜欢干那些烧包儿的事。人家英国人就会算计,也很精明,瞧准了机会一个劲儿挣钱。西班牙人在美洲的种植园不是缺劳力吗?好,咱从非洲给你们贩运奴隶。
从一五六二年开始,英国人在从事的奴隶贩运的买卖中挣了大钱,连伊丽莎白女王和她的大臣们都看得眼馋,从第二批奴隶贸易起,也悄悄地投资于这种生意。人们不是都喜欢物美价廉的英国纺织品吗?好,我们就纺纱织布,充当服装供应商。国内农民的地不是让人给圈了吗?于是告诉他们上美洲新大陆去跑马占地。有人不是觉着在国内受到宗教迫害吗?到新大陆去寻找自由,政府不拦着。天涯海角甭管跑到哪儿,你们也是大英帝国的臣民。
英国凭借其有利的岛屿位置,避开欧洲列强在大陆争夺霸权的混战,集中力量发展工商业,借助商业革命之势,迅速积累了财富和力量。到了十八世纪,终于取荷兰而代之,晋级为海上霸主,进而打败竞争对手法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仁不富,为富不仁。”英国人在追求财富和权力过程中,从来不讲仁义。从贩卖人口到贩卖毒品,只要挣钱,什么都干。对海外殖民地的剥削,概不手软。就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吧,英国人在那儿敛钱从不含糊。新移民干的不是挺红火吗,那就多交税,少一个子儿都不成。荷兰航运发达,运费便宜,但英国人说了,必须用英国船运货,违者重罚,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来二去,北美殖民地的工商业者就跟英国政府有了矛盾。
经济上出现矛盾,问题还不算太大,难办的是政治上出现问题。而政治上出现问题,往往是思想上产生了变化。北美殖民地和英国闹分家,首先是个思想问题,其根源则是欧洲的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倡导的理性进步等观念是现代化运动的灵魂。
启蒙运动起源于法国,为什么呢?因为咖啡。自从咖啡被引进欧洲后,喝咖啡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时尚。像北京、上海的白领爱跑到星巴克显示自己的小资情调一样,当时法国的知识分子也喜欢新潮。于是,咖啡馆就成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人聚到一起,在咖啡因的刺激下,大脑兴奋,思想就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对专制的政治制度必然造成威胁。
启蒙知识分子们在咖啡因的刺激下,思想就没了禁锢。要么提倡怀疑精神反对权威啊,要么自由经济民主政治啊,进步理性自由平等博爱啊,等等。尤其是他们提倡的用“天赋人权”来反对“君权神授”,以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摧毁教会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对当时欧洲各国君主力图保持的政治稳定局面起到了颠覆性的破坏作用。以至于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欧洲革命和亚非拉出现的革命运动,全都和启蒙运动脱不了干系。
就这样,小小的咖啡豆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而启蒙运动奠定了近代各国革命以及全球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怪不得有学者指出,咖啡改变了世界历史!
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北美殖民地的许多领袖人物都是启蒙思想的鼓吹者。毫无疑问,启蒙使人的脑子开了窍儿,尤其是对北美殖民地人民来说,过去一直稀里糊涂地接受英国欺压,现在呢,就像解放前多年饱受凌辱的小媳妇忽然听说还有离婚这回事一样,看见了一丝摆脱现状的曙光。
想当年,北美殖民地的老前辈们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为的是逃避宗教迫害,追求自由。果不其然,新大陆自由多了。他们带着祖国的文化来北美创业,新大陆像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他们在那里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没多久,沿着大西洋就建起了十三个殖民地。
刚找出点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感觉,糟心的事就来了。北美这地界虽说是天高皇帝远,但大英帝国统治者的手伸得忒长,北美殖民地的百姓作为二等臣民,苛捐杂税一点儿都逃不掉。
随着启蒙运动思潮传入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苛捐杂税的牢骚就开始多了起来。他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大英帝国的欺压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了。更何况,北美殖民地也有一小撮精英,挑动百姓跟政府对着干。
哈佛毕业生、有“美国革命之父”名号的塞缪尔·亚当斯呼吁改变殖民地人民“纳税而无代表权”这种不合理状况的要求,就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如果说以前殖民地人民只是私下里琢磨着怎么逃税,怎么和政府周旋的话,那么,现在殖民地人民则是在酝酿如何抗税,公然与政府斗争了。英国统治者呢,就没瞧出这种变化来。或者说,压根儿就没认真考虑过如何主动改进对殖民地的政策,改善政府和臣民的关系。他们太自信了,觉得自己有权力,臣民就得绝对服从。
当时,大英帝国和法国死掐,战争接连不断,闹得国库缺银子。为了补充因战争费用沉重而捉襟见肘的国库,只好搜刮民脂民膏,因而,就一再增加殖民地的赋税。一七六四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糖法》,对运到北美的食糖和葡萄酒征税。同时经由英国运往北美的其他产品的税率也提高了两倍。什么印花税、茶叶税,不一而足。至于殖民地人民的感受,则忽略不计,你们胆敢违抗,我就给你们点儿厉害看看。这就是专制政治体制中掌权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它往往导致当权者独断专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英国政府的政治高压和沉重赋税,北美殖民地的广大干部群众都很生气,后果也真的很严重。本来,他们自治的意识就很强,这下子,跟大英帝国政府就较上劲了。他们组织起来,首先同英国政府展开了抗税斗争。
这种有组织对抗政府的行为是大英帝国所不能容忍的。当一七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议会在一七七四年先后通过了“不可容忍法案”,采取高压措施,不但封锁波士顿港,还动了武,这一来使双方对抗进一步升级。
在整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初,大英帝国政府并没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放在眼里,善于使用分而治之策略的英国政府一直打着对北美殖民地各个击破挨个收拾的如意算盘。没想到的是,面对英国强大的武力镇压,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并未退缩,反倒拧成了一股绳,联合起来与政府对着干。这下子,问题就复杂了。
一七七四年,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聚到一起开了个会,史称第一次大陆会议。会议提出一个划时代的口号就是“我们都是美国人”。不仅如此,这次会议以先礼后兵的形式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请愿书,要求取消对各殖民地的强硬措施。同时,还通过了与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的决议案和由约翰·亚当斯起草的《权利宣言》。得,这下子动真格的了,殖民地精英们嚷着跟大英帝国闹分家,并非儿戏。
第一次大陆会议后,各殖民地的精英们开始为分家一事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派垂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提出了建立民兵的决议案,并发表了著名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说:“我们已没有退路了,除非我们甘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枷锁已经铸成。叮当的镣铐声已经在波士顿草原上回响。战争已经无可避免——让它来吧!我再说一遍,先生们,让它来吧!让事态得到缓和的企图是徒劳的。我不知道别人会有何高策,但是对我自己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最初,许多北美人民并非真的想跟大英帝国分家,但是,北美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佩恩的小册子《常识》非常及时地指出了分家的必要性,他指出,“英国无法公平合理地对待这个大陆:它的事务很快会十分繁杂,一个离我们这样远、对我们这样无知的国家用种种权宜之计是无法管理的,如果他们不能征服我们,他们就无权统治我们”。佩恩的《常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们相信对于北美殖民地来说,分出来另立门户是唯一的出路。
一七七五年四月,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这标志着美国革命战争的开始。于是,各殖民地的精英们又开了一次会,就是第二次大陆会议,讨论是不是一定要跟英国闹分家。到这时候,尽管有人反对,但分家已势在必行。
一七七六年五月十日,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因佩顿·伦道夫的去世,大会推举铁杆反英分子约翰·汉考克为主席,会议的分家情绪当然占了上风。在反英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大陆会议在性质上已发展成为国家政权组织,暂时起着常设的中央政府的作用。会议通过决议,成立大陆军,在亚当斯兄弟的推举下,华盛顿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要分家,总得有个理由吧?第二次大陆会议责成一个五人小组,负责起草大会宣言。负责执笔的就是来自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斐逊,此人是多才多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这份宣言写好后,于七月一日拿到大会上进行讨论。经过几天的激烈辩论,大会宣言于七月四日下午在费城栗树街(Chestnut Street)的独立宫(Independence Hall)内进行投票表决,十三个殖民地中有九个赞成独立,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莱纳反对独立,达拉维尔尚未决定,纽约弃权。因此,大会宣言获得通过,这就是著名的《独立宣言》。在这份重要的历史文件上签字的,共有五十六名各界人士。
《独立宣言》在历数了英国统治者在美洲大陆倒行逆施的罪行后,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
我们,在大陆会议下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非经他们授权,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呼吁,说明我们的严正意向,同时郑重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长期遭受英国压迫的北美殖民地人民。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从此,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就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被定为美国独立日。
然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虽然《独立宣言》发表了,要独立的理由也算说清楚了,但是,真正的独立绝非由一纸宣言所能实现。最终使美国真正实现独立的仍然是枪杆子。
英国政府听说北美殖民地想分家,要独立,当然不干。这不是反了吗?派军队镇压。最后的结果还是枪杆子说了算。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民兵和刚刚组建的大陆军经过八年苦战,最终打败英国军队,才使独立成为现实。一七八三年,《巴黎条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由十三个殖民地和英国分家后组建的美利坚合众国,早已今非昔比。
每年七月四日看到美国各地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段历史。任何一个社会,统治者都不能忘乎所以罔顾民意,没有被统治者的主动配合,是很难使社会形成和谐气氛的。
作者:王辉云
来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