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巴黎,一位年轻女子不幸淹死在塞纳河中。从年龄推断来看,这个女子不超过16岁;从她面带微笑的面部表情上来看,很多人怀疑她是自杀,到底是为情还是为钱,我们不得而知。
按照惯例,一个人淹死后,她先是被捞出来,然后被运往太平间,接着等待着她的家人来认领她、火化她、悼念她。但是,在这具尸体焦急地等待其家人来认领她的时候,一个好事者出现在了她的尸体前。这个好事者不是别人,正是巴黎太平间值班的病理学家。
▲ 2016年电影《无名女尸》剧照
病理学家并没有病,他只是对溺亡女子的美貌和表情所吸引,「你这么年轻漂亮,怎么就淹死了呢?而且淹死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保持着蒙娜丽莎式的微笑呢?你太搞笑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之后,病理学家急忙找人把溺亡女子的表情制作成了石膏面具,以便独自欣赏。
1926年,这个面具终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非常直白而且毫无修饰感:「L'Inconnue de la Seine」或者「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此后数十年间,「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吸引了无数人去欣赏、研究它,就连法国知名作家、哲学家加缪都被她迷住了。加缪把溺亡女子的神秘笑容与蒙娜丽莎的笑容进行对比,引发了社会上关于溺亡女子的生活、死亡以及社会地位的探讨。「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的受欢迎程度在全世界得到持续蔓延。在德国,无数年轻女孩眯着眼睛、咧着嘴模仿她的笑容。如果这些女孩再来上一个「捧心而矉其里」,马上就能化身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东施」吧。与此同时,年轻溺亡女子的面貌也启发了无数文艺作品的诞生,从英国小说、斯拉夫诗歌,到法国电影、德国音乐,处处携带「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的形象和元素。
▲ 今年3月份去世的法国导演瓦尔达,其1988年作品《千面珍宝金》也提到了L'Inconnue
▲电影《无名女尸》灵感源自「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
1955年,一个名叫阿斯蒙德的挪威玩具制造商联合两位医生制造出了人们急救时用的心肺复苏模型(如下图),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CPR。当时,阿斯蒙德要求这个模型的面部表情一定要自然生动。
▲CPR模型
「老王那张苦瓜脸就算了,老李的脸吧,跟鞋拔子又没什么两样。到底用谁的脸比较合适呢?」正当阿斯蒙德苦恼时,他突然想到了他爷爷家有一个面带微笑的石膏模型。结果你们早已经料到,阿斯蒙德爷爷家的这个石膏模型,就是当年那个「塞纳河里的无名的女人」。
当今,学校、医院里的老师和教练进行人工呼吸演习时,都要用到心肺复苏模型。而他们亲下去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溺死在塞纳河里的女子的面部模型。
溺亡的「缪斯」,从140年前的塞纳河游弋至今,无人知道她的真名实姓。一个笑容、一副面具,让她的青春永生不变。时间蹂躏如何,岁月摧残又如何?舞台上、银幕中、歌声里.....她仍活在当下!
张垒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