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贵州山水如此奇特?

丨乱山渐欲迷人眼丨

▲重重梯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 -

艳光四射,在西南

喀斯特地貌↓

▲万峰林—锥形喀斯特博物馆。摄影/李贵云

赤水丹霞↓

▲遍布的红崖赤壁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却无法吞噬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红与绿交相辉映,水与火和谐相融,构成了赤水独具魅力的自然奇观。摄影/李贵云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典型喀斯特瀑布群”中最大最壮观的一个,其水体形态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丰水期,瀑布气势磅礴,震耳欲聋,观之撼人心魄;到秋冬季的枯水期,瀑布则如玉带般晶莹飘逸,恍若仙境。图/视觉中国

天坑↓

▲打岱河天坑底部平缓,有溪流从洞穴涌出,在地表蜿蜒流淌,又消失于暗河,是罕见的天坑地表河流。由于打岱河天坑过于宽大,以致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是一个普通洼地。直到近些年,它才被科学家“发现”并确认为天坑。摄影/李贵云

峡谷↓

▲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在地壳运动导致的断裂与河水冲刷和溶蚀共同作用下,乌江上出现了众多壮丽的峡谷景观。摄影/李贵云

溶洞↓

▲织金洞,贵州首个世界地质公园,被灯光披上奇幻色彩的织金洞。摄影/杨秀勇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说的正是贵州。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贵州多山多雨的自然环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对当时的人而言,这儿着实不算一块美地。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贵州打出“山地旅游”的大旗,“醉美”贵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第二阶梯的奇秀峰群

解读贵州之前,先让我们来从地理定位了解一下云贵高原。

▲被红色大桥联通的山谷。摄影/龚小勇

高原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边界较清晰、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都可以被称为高原。

而位居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米的云贵高原,表面山地虽然相对高差并不算大(最高峰海拔不过 2906米),但山地走向零乱,在流水的作用下,整片高原被分割成无数个小型的河谷盆地区。

▲西江千户苗寨,世界最大的苗族吊脚楼群。摄影/杨秀勇

在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平原”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化,就是伴随着一片片平原的开发。

那些适宜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聚居大量人口的平原,亦会因此成为所在地理单元的中心。

▲田野间劳作的贵州人。摄影/杨秀勇

如果纵向对比第二阶梯中的其他地理板块,不难发现云贵高原多数时间都有些默默无闻,与在历史风云中长期活跃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很是不同。

在人们的印象中,滇国、夜郎、南诏、大理这些曾经活跃于这片高原的地方王国,无一不披着一层不同于中原政权气质的神秘面纱。

▲在宁静而诗意的从江银潭侗寨,悠闲的打秋千是侗年中愉快的活动。摄影/李光荣

基于这一独特气质,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曾长期被中原人以笼统的“西南夷”之名所概括。

▲盛大的鼓藏节庆典活动场景,庄严、肃穆是隔着画面都能感觉到的祭祀气氛。摄影/李长华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尊称,体现着当时人们认知上的局限。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局限的打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反而成了云贵高原最显著的地域特色。

山水碰撞出的别样西南

贵州,除了山,还有水。

▲远眺山水贵州。图/视觉中国

云贵高原是珠江水系的源出之地,其中源出云南的部分被称之为“南盘江”,源出贵州的部分则被称之为“北盘江”,二者之间的分水岭是位于云贵交界处的乌蒙山。

▲贵州毕节:乌蒙山脉天然杜鹃花林。图/视觉中国

不过云贵高原收集的降水,实际并不仅仅补给给了珠江,还为长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是说,云贵高原实际处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相接之地。

位于贵州中部的苗岭是珠江、长江两大流域在贵州高原的分水岭。

▲贵州黔东南:航拍雾中苗岭宛若水墨画。2017年5月9日,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交东苗寨的苗岭山脉上空出现平流雾景观,远山、苗寨、树木在雾海中若隐若现,宛若水墨画。图/视觉中国

苗岭以北属于长江流域,牛栏江、横江、乌江、赤水河、綦江五条江河向北流入长江,沅江上游的清水江、?阳河、锦江向东流入湖南;南盘江及北盘江两条珠江上源则在苗岭以南汇合,变名为“红水河”,沿贵州、广西两省边界流入两广腹地,其间接入来自贵州东南部的都柳江。

▲山水相撞,绿意盎然的贵州。摄影/熊亚平

其中,贵州境内的乌江流域面积达到 6.68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37.9%,与四川盆地相接的位置、蔓延至高原腹地的水网,使之长期以来处于贵州开发的前沿,并直接对贵州的民族分布及行政结构造成了影响。

▲乌江畔的思渠古镇。摄影/李贵云

以今日贵州最受海内外瞩目的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型数据中心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维持设备运转,贵州的水电资源本就丰富,又是南方最大的煤炭产地,资源优势使得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贵州构皮滩水电站库区拦河坝令人震撼.图/视觉中国

此外,大型电子设备运行起来会产生极高的温度,贵州的高原气候与众多温度恒定的洞穴就成了降温的“法宝”。

还有一个有点出人意料的原因:贵州虽然地处隆起的云贵高原,却在一个坚实的台地地块之中,省内少有断裂带,因而贵州的地质条件十分稳定,鲜有地震的破坏。

▲世界上最大(500 米直径)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户在平塘县的大窝凼天坑里。天坑内部原是一个有十二户人家居住的静谧山村,周围山峰环绕,中部的锅底状洼地中有耕地和民居。这里远离城市的光污染和异常震动,观测条件良好;锅底形天坑底部有落水洞,形同漏斗,积水会很快向地下渗漏,不会腐蚀和损坏望远镜。图/视觉中国

随着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准的改善,贵州的自然之美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起来。

贵州的风光,绝大部分可以被归结为山和水的各种组合。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境内的白水洞瀑布群。图/视觉中国

它们之间不仅有相互拼接的关系,水与贵州广布的可溶性石灰岩还通过化学作用造就出一种别样之美——喀斯特地貌。

欢迎来到喀斯特的世界

从贵阳西行,很快便会进入一个被奇秀峰群包围的世界。

喀斯特地貌,又称溶岩地貌,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海相沉积形成的岩层,因其色灰,可制作石灰,民间也叫它石灰岩。

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岩层,由于在海中沉积的年代长,有数千米深的质地单一细密的岩层。

▲高度相仿、顶部圆滑、根部陡直,远看,山体上为绿色覆盖,稍走近些,则能看见稀疏植被之下露出的青灰色岩体,偶尔还能看见岩体上的洞。摄影/张德厚

“喀斯特”之名原意是“石头”,来源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境内的一个石灰岩高原。

全球最大规模的连片“石头”地貌并不在亚德里亚海边。

中国作为全球三大喀斯特分布片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可溶性岩层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云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最集中的地方。

▲贵州兴义万峰林田园风光。图/视觉中国

贵州大地上广泛地覆盖着石灰岩和白云岩,在千百万年与水和空气接触的过程中,岩层中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作用下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而石灰岩岩层中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在被溶解分割后,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喀斯特地貌。

桂林的名气占据了人们心目中喀斯特形象的半壁江山,不过桂林的灵秀只是喀斯特风貌中的一个小部分, 在贵州,可以看见喀斯特的更多种面相。

▲狭窄但狂野的马岭河峡谷。摄影/书建兵

贵州地处抬升作用强烈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峰之间基岩相连,峰丛广布,在有河流下切侵蚀的地方,往往又形成深长幽狭的喀斯特峡谷。

此外,贵州横跨在温带喀斯特和亚热带喀斯特两大分类的交汇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种类高度丰富。

▲正在不断冲击“亚洲第一”宝座的双河洞。摄影/曹经建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地下喀斯特的高度发育也是贵州喀斯特的一大特点:贵州拥有已探明长度位居亚洲第一的双河洞洞穴系统和世界第二大的洞厅紫云格凸河苗厅,还有全世界面积和容积最大的打岱河天坑。

这些在我们视野之外通过复杂的溶蚀、冲蚀、崩塌等作用发育出来的“负地形”,让贵州的地平面以下比地表更加丰富多姿。

▲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大槽口天坑的形状就比较典型,让人不致于误会。摄影/秦刚

贵州的岩溶地带塑造了不少奇特景观,但贵州的美景可并不仅有这些,如果说喀斯特景观代表了整个贵州,那便失之偏颇。

独特生命的奇妙物语

丰富多元的地理环境是生物多样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起伏不平的山地造就了贵州诸多的地理单元和自然带,从海拔数百米的亚热带气候到海拔超过两千米的寒温带气候,几种天然植被带依次分布在这高度浓缩的空间中,分别养育着适应各自气候条件的物种,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状态。

▲荔波的水上森林。摄影/熊亚平

多样并不代表一定独特。

若想寻找和阐释贵州的独特生物,还需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去探寻答案。

▲黔金丝猴,在中国拥有的三种金丝猴中,黔金丝猴数量最为稀少,不足千只,它们仅生活在梵净山中,别无他处,科学家们因而称其为“世界独生子”。摄影/牛克锋

▲珙桐:种子爱休眠的“鸽子树”。珙桐是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也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春末夏初开花,从初开到凋谢色彩多变,一树之花,次第开放,被赞为“一树奇花”。摄影/李贵云

▲桫椤:蕨类植物之王。桫椤不开花、不结果,通过孢子繁殖。摄影/李云贵

▲黑叶猴全身黑色有光泽,仅耳基至两颊略有白毛,好像身着夜行服、在山中“深居简出” 的隐士。摄影/张家裕

编辑丨章鱼

图编 | 袁千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