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不会空窗,你谈不好恋爱?

七夕将至,我最近被迫营业,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

这个朋友刚分手,她对我说,每天醒来,她都会警醒自己身上贴着“单身”的标签,这个标签时刻提醒着她——今天的自己也是个“没人要、没人陪”的人。

而在这次分手之前,她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过“空窗”了。从高中开始,她的男朋友不断,一开始她只是觉得好玩,乐于享受每段“蜜月”的激情与新奇,也乐于身边时时有人可以陪伴着自己。

直到大学毕业,她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停不下来了”。她不能接受自己没有男朋友,不能接受没有人陪,更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单身狗”。

为了避免空窗,她在每次分手之前找好“下家”,以便分手之后可以立刻投入新感情。她对我说,即使在明确感受到自己目前的感情出现问题、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她也没办法直接提出分手,因为对她来说,亲密关系“有总比没有好”。

因此,她在自己内心有要分手的预感后,一般会提前物色新的恋爱候补,这样,她才感到为分手做好了准备。

生活中可能也有一些人和我这位朋友有相似的心路历程:怕空窗,更怕单身的自己。“空窗期”,通常指的是从失恋结束到重新恋爱之间的感情空白阶段,它也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过渡阶段。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接受空窗?Ta们在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在七夕前一夜,来和大家聊聊“空窗”这个话题。

无法接受自己“空窗”的人,无法容忍自己处于没有亲密关系的状态中。Ta们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不断地转换亲密关系

不断地陷入恋爱关系、又不断地跳出来、再马上投入新的恋爱关系。许多人不停更换对象,将自己沉浸在热恋的粉红泡泡里,虽然也会收获一些满足与安抚,内心却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

对于很多恐惧空窗的人来说,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希望通过关系证明自己可以被爱——我是可爱的(lovable),也是被爱的(loved)。为了让自己持续体验到被爱的感受,一旦当下恋情开始降温,ta们就急迫地想要让自己再次进入热恋。

停留在不够好的亲密关系中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明知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够好、意识到了问题存在,却还是无法做出分手的选择,甚至可能反而恳求另一方不要离开自己。

比起忍受关系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对方情绪上无法为自己提供支持,在关系中感觉孤独,不欣赏对方身上的种种特质,甚至忍受对方的不忠和贬低等等,回到一个人的状态对这些人来说是更加可怕的。

一想起自己要过上一种无人陪伴的日子,就觉得寂寞到抑郁。

*恐惧空窗,可能是这些人找到真爱的最大阻碍。

恐惧空窗的人试图通过抓住一段亲密关系,来逃离感情空白带来的不适(discomfort)。不幸的是,这种逃避既不治标也不治本,长期来看,甚至会阻碍我们走进一段真正适合我们的亲密关系。

逃避空窗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对联结感的病态渴求中,并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模糊自己的底线——为了获得某种任意的联结,他们会不经考量地付出代价。比如快速喜欢上既不合适、也不喜欢自己的人。抓住任何一个可能愿意发生亲密关系的人。

但其实,对于“失去联结”的恐惧,最终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自己的命运全部掌握在他人手里,他人如果愿意好好对待自己爱自己,则自己是幸福的。如果对方决定欺骗自己、怠慢自己,对自己不好,则悲剧必将到来。

有一些空窗恐惧者,在面临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质疑时,会选择“变渣”,约会很多人,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内心仍然非常空虚。他们仍然怀疑这些人是否能够长久地喜欢真实的他们。

无论是在一起的决定、还是分手的决定,恐惧空窗都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并不是对自己最有益的决定。

当我们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够好的关系上时,我们离找到真爱的目标是渐行渐远的。

很多人无法忍受空窗,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独处的能力(capacity to bealone)。此处我们所指的独处的能力,并非是我们“一个人待着”的能力,而是指我们可以真正地放下思想上或手机中与他人的联系,享受孤独(enjoy solitude)的能力。

心理学家Winnicott认为,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象征。而一个人可以发展出这种独处能力的基础,是在于ta婴幼儿时期在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陪伴下独处的经历。

这种与母亲的特殊关系,也被称为“ego-relatedness”——在这种关系中,尽管对方的存在对于彼此来说都至关重要,但婴儿正在学习独立存在,母亲也在一种独处的状态中。虽然在物理上在一起,但两个人不是处于互动中。但此时,ta们也不是情绪上彼此隔离等,更像是在一起分享孤独的情绪。两个人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却因为知道对方就在身边而感到温暖、放松。

如果一个人在刚刚出生的一段时期内,ta的母亲给了ta足够好的照顾,与ta建立起了ego-relatedness,ta就有了发展出独处能力的基础。

这种照顾体现在母亲能够满足婴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困了可以安静地睡觉……这些照顾使得婴儿在无法独自应对威胁和焦虑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母亲还在”。

母亲的存在像是一个安全港,由此,婴儿就可以发展出一个稳定且充满安全感的世界观,为ta日后获得独处的能力,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独立个体打好基础。

相反,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母亲足够好的照顾,弱小且毫无抵抗力的婴儿就会发展出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观——饿了也不一定有东西吃、渴了也不一定有水喝——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样长大的婴儿会被迫提前“独立”——一个人去面对本不该由他们应对的危机,并因此体验到过多的挫折感与失败感。因此,他们学会时刻生活在一种警惕的状态中,将所有精力用于抵御外部可能存在的生存威胁。

成年以后,精神上的独处成了他们最恐惧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无意识层面,独处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当失去外界客体或刺激(例如:伴侣)时,他们就会感到一种极为深刻且痛苦的孤独感和危机感。

因此,他们通过孤注一掷地抓住一段亲密关系,来逃避独处,其实是在逃避那种无人保护、独自面对充满威胁的世界的焦虑。对于他们来说,亲密关系是一个防御系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被保护的。空窗,也就意味着失去防御,使得他们不得不以最脆弱的一面来面对可怕的世界。

前文中说到,一个人恐惧空窗主要是因为ta在心理上不具备“享受孤独”的能力。所以,有意识地练习与自己独处,也有助于缓解对于空窗的恐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来练习与自己独处:

1.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回与内在自我的联结,让我们得以与自己安然相处。通过正念冥想,我们从纷杂的世事与外部关系中抽离出来,将自己带回到当下,专注于此时此地的想法,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

正念冥想并不复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小练习:

-调动你的五感:你现在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和尝到了什么?

-关注你周围环境中特定的事物,比如所有绿色的物品。你看到了什么?在自己的内心描述它们。

-用一首歌的时间,站起来,或在周围缓慢走动。专注于你的脚在地面上的感觉。那种感觉是怎样的?

-闭上眼睛,留意自己的想法。不要对这些想法做出任何评判,而只是观察它们。

2.书写练习(journaling)

当因为单身而感到空虚、陷入恐慌时,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自我表达。找出一张空白的纸,写下你此时的感受,以及对于这些感受有哪些想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和它保持距离,而不至于被情绪捆绑而去做出冲动的行为,比如联系暧昧对象,或是挽留不适合在一起的前任。

另一方面,书写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叙事(narratives)。你可以围绕自己的亲密关系来写作,追溯自己过去的关系,描绘自己当下的处境。恐惧空窗的人,可能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进入亲密关系中,却未曾暂停下来,探索过往带给自己的影响。

通过改变叙事,我们可以转换视角去理解,自己在过去的关系中发生了什么,那些经历又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疗愈。

3.尝试成为自己的守护者

在独处的过程中,你可以采取可视化(visualization)的方法,在脑海中为自己设想出一个理想的守护者:

-ta是什么样的形象?

-ta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遇到危机时,ta会如何处理?

-在你感到不安时,ta又会如何保护你?

-你们是如何谈话的?Ta会对你说些什么?

-……

尽量具体地为这位理想的守护者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为你提供那些你所需要、却在年幼时没有获得的安全感。在你因为独处感到惶恐不安的时刻,试着先去和这位守护者在内心对话,让ta来陪伴你,倾听你的心事,接纳你的焦虑和恐惧。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充斥着紧张、恐惧、防御心的。只有当我们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感、并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时,我们才能够“放任”自己,以让自己舒服的节奏步入爱情。也只有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我们才会吸引到那个真正正确的人,拥有平等又真挚的亲密关系。

愿我们的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出于真爱而非恐惧,也愿我们能够承担起使自己幸福的责任,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爱自己。

KY作者 / Jojo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

Winnicott,D. W. (2016).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Oxford Clinical Psychology. Retrieved July 3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