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好皇帝有多难?连李世民也只能做到一半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对内励精图治,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将大唐帝国的版图开拓至西域。后世对李世民生平的褒奖之词有很多,其中虚心纳谏当属最广为人知的美德。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也成为了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最佳证明。

李世民在位前期表现出对黎明百姓的深刻关切和对朝廷大臣意见的尊重。他谦虚地对大臣们表示,自己早年一直是戎马生涯,缺乏治国才能,因此希望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世民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精力,他要求宰相们轮流在中书省、门下省值班,以便他可以随时召对。由于李世民虚心纳谏,所以当时他总是能收到大量的谏书。他经常将一些有建设性的谏书贴到寝宫的墙壁上,以便于自己可以深思熟虑其中的内容。

除了虚心纳谏外,李世民还有一个备受后世推崇的美德就是节俭。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严格要求削减不必要的大型工程项目,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曾对大臣们说道:“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李世民的言行举止为他在朝野上下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百姓们都庆幸能拥有一位如此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皇帝。他的这个形象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成为千秋万代贤君的典范。然而,李世民的这个理想形象其实只做到了一半,即他在位的中前期。从七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唐朝国力的蒸蒸日上和帝国边境的不断扩张,李世民也逐渐变得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

631年,李世民不顾群臣们的劝谏,坚持要大规模重修位于洛阳的隋朝宫殿。然而当工程竣工后,他看到华丽的宫殿消耗了过多的民力、财力,又为此心疼不已,一怒之下命人将其拆毁了。可是之后几年时间里,他又下令建造了多座新的宫殿(634年大明宫;637年飞山宫;640年襄城宫;647年玉华宫)。值得一提的是,襄城宫在修建完成后,李世民认为这个建造地点过于炎热,又下令将其夷为平地。

李世民在位中后期还热衷于举办大型狩猎活动,每次花费惊人。有一次,皇三子李恪在狩猎时破坏了农田,李世民当众宣布:“权万纪(李恪的老师)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御史柳范却在一旁说道:“房玄龄(唐朝名相)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李世民听后非常生气,但柳范的话却不无道理,因此他只好悻悻离去。

李世民在晚年愈发独断专行,他不仅不接受臣子们的批评意见,还恐吓那些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他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文治武功,认为自己的成就已超越了之前的所有帝王。围绕在他身边敢于犯颜强谏的大臣越来越少,阿谀奉承的大臣越来越多。就连房玄龄这样的朝廷重臣也只敢在临终前才上表进谏,劝皇帝停止征讨高丽。

当好皇帝不容易,当一辈子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一代英明之君,也只能做到一半,而能有资格与李世民相提并论的皇帝,又能有几个呢?

参考文献:《唐会要》、《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