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否应相信自己的直觉?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否应相信自己的直觉

想象一下,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并说这是基于自己的直觉。大家估计都会难以置信,难道重要决策不应认真、谨慎、理性地思量考虑吗?

的确,通常仅凭直觉的做法会给人不好的印象,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分析思考一直受到推崇和提倡。渐渐的,许多人开始认为人类的思维已经从原始的、巫术的、宗教的,发展为分析的科学的思维。因此,他们觉得人类的情绪和直觉很不靠谱,甚至是异想天开。

然而,这种态度其实建立在对认知发展的错误迷思上。事实上,情绪并非是应被忽略不计,甚至应被理性能力纠正的愚蠢反应。情绪也是一种对当下经历或思考的评估。从这个意义来说,也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

直觉或本能也是大脑处理大量信息的结果。研究表明大脑是一个大型预测机,不断将传入的感官信息、当下经历,对照已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和先前经历的记忆,做出比较,然后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预测性处理体系”。

这就确保了大脑时刻准备着,尽量以最佳方式处理当前情况。如果预测失准(比如发生一些没预料到的事),你的大脑就会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式。

这种将基于过去经验的先期模式和现下经验相匹配的思维是在潜意识中自动进行的。当你的大脑对认知模式和现下经验做出明显的匹配或者误配时,就产生了本能,不过你自己还意识不到。

比如你听着音乐,在黑暗中驾车行驶在乡道上,突然本能地想往路边开。再往前开就发现自己刚刚避开一个大坑,要是当初直接开上去,对车子的损坏就可大了。你很高兴自己刚才跟着感觉走是走对了,虽然也搞不清这个直觉是从哪来的。事实上,不远处开在你前面的车也这样弯了一下(他们是当地人,对路况很熟),于是你在无意识中照样做了。

若你在特定领域有大量经验,大脑就会有更多的信息来比对当下的情况。这就让你的直觉更可靠。也就是说,就像创造力一般,你的本能会随着经验而改善。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通常并不相关,不过可以同时发生。

在心理学文献中,直觉和分析推理,算作思维的两种常见模式。直觉思维被描述为自动、迅速、潜意识的。而分析思维是缓慢、有逻辑、有意识的深思熟虑。

许多人因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区别就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或“思考方式”)视作对立,非此即彼。其实在最近一个元分析(一组研究的后果的测量调查)显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通常并不相关,不过可以同时发生。

确实,一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分析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有可能明显占主导地位,而直觉思维运作时我们很难明确判断,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意识的背后。

事实上,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确是互补的,且可以相互配合。我们实际上经常将二者兼而用之。即使是开创性的科学研究也能从直观知识开始,让科学家能构思出创新的点子和假设,之后就可以通过严谨的分析测试进行验证。

而且,虽然人们认为直觉是草率而不准确的,分析思维同样也有不好的时候,研究表明,过度思考会严重阻碍我们的决策进程。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分析思维可能仅仅是在直觉思维之上做出决定后,再加以分析论证,以赋予该决定的合理性。当我们在道德两难境况中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再给予解释,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一效果让一些人将分析思维视为直觉的“新闻发言人”或者“内在律师”。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出决定,却仍然想知道背后的邏辑原因。

每次需要靠自己的评估做决定时,想一想你的直觉是不是正确地评估了这次的情况。

考虑到直觉有助于我们做出决策,所以只依靠直觉,行吗?这很难讲。因为直觉依靠的是人类早期进化形成的、自动而迅速的大脑信息处理流程,所以也会受误导之害,比如一些认知偏差。这些是思考时的惯常错误,会无意识发生。尽管如此,你习以为常的认知偏差也能帮助你在未来某些场合识别出它们。

同样的,因为快速直觉思维方式是人类早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也会显得有点过时。举个例子,一盘甜甜圈。也许你很想把它们都吃掉,但你身体其实不太需要这么多糖和脂肪。然而,在人类狩猎采集的时代,储存热量却是明智的本能选择。

因此,每次需要靠自己的评估做决定时,想一想你的直觉是不是正确地评估了这次的情况。它是源于人类早期进化期形成的本能反应,还是基于当今新情况的直觉?会否有认知偏差?对于这次的情况你有经验或专业知识吗?如果它是进化遗留的,有认知偏差,你也没有专业知识,那还是靠分析思维吧。反之,请放心信赖自己的直觉。

是时候停止对直觉的“猎巫式迫害”了,并好好认识直觉,这种快速自发的,下意识的大脑处理过程,可以给我们提供深思熟虑、仔细分析很难提供的有用信息。我们应该承认,如情势复杂,难做决策之时,我们应该兼顾直觉和分析两种思维,认真权衡此时二者中哪一种更为可靠。(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编辑/费勒萌)

作者:瓦莱丽·凡·穆鲁科姆

来源:《海外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