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惧者”?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美剧《小谢尔顿》,其中有一个桥段戳到了我的笑点:小谢尔顿因为在学校的科学博览会上只拿到了荣誉证,决心放弃科学,改去学习表演。由于他有出色的学习天赋,很快被兰迪先生相中,让他出演舞台剧的主角。

但最后临近上台的时候,他发现台下有很多人,感到万分惊恐,临时决定不上台演出了。在后台,兰迪先生用尽方法鼓励他,劝他登台表演。

但无论老师怎么说,他就是不肯再回去舞台上了。最后,老师不得不亲自上阵替演……
        其实,很多人都像小谢尔顿这样,经历过表演前的怯场。但是还有一些人,仅仅是被他人寄予期望,就已经想要退怯。Ta们自身有时也为这种对期望的恐惧感到苦恼,因为这种恐惧阻碍了ta们的个人发展。

我们曾在后台收到过这样一则留言:

“KY,我发现自己有个问题,就是特别害怕别人看好自己,害怕别人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之前有一次,部门领导想指派给我一个重要项目,说他认为我一定没问题的。别人可能都巴不得被领导看好吧,但我反而感觉很害怕,很想逃跑。

最终,我还是认怂了,跟领导说我承担不了这样重的任务。我看得出来他挺失望的,我也知道我错失了很好的机会。KY,你说我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

通常来说,被看好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为什么有些人反而会特别害怕被人看好?在深入讲解这其中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惧者”可能会有哪些内心体验:

  • 经常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靠得住

  • 听到别人对自己说鼓励的话,立刻会感到压力和紧张

  • 通常不愿意去表演或是展示自己

  • 如果一定要展示成果或登台演出,倾向于一个人默默准备

  • 比起被看好,宁愿被低估

  • 会表现得很谦虚,甚至隐藏实力,只为避免他人对自己有较高的预期

  • 认为一旦无法实现他人的期望,自己就彻底完了

在人际关系方面,“期望恐惧者”也可能会陷入一系列困境:

  • 在社交、合作关系中时常感到压力很大

  • 在社交方面退缩,更可能在有需要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无法及时得到老板、导师或前辈认可,错失重要的发展机会

  • 吸引来的朋友或伴侣总是一些有些“bug”

  • 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面很容易在交往中被戳到

  • 很难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朋友或伴侣

为什么被看好也会让人心生恐惧?怎样的人会更容易成为“期待恐惧者”?作为一个被看好就想退缩的人,怎样才能从容应对他人的期望、改善社交与个人发展中的尴尬处境?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太长不看版:

积极期望也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惧。一方面,积极期望是结果导向的,“看好他人”的背后,包含着“好与坏”的评判。另一方面,过高的积极期望会给人带来压力,挑战我们的个人边界。

特别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惧者”可能是三类人:①自尊感脆弱的人;②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③疏离型依恋类型的人。

无论你是因为①不够相信自己、②渴望无条件的爱,或是③总是不由自主为他人考虑而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都有可能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更舒适的方式。

当我们真正明白,自己其实不用为别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为满足了别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我们就可以不再害怕被人看好。

积极期望也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惧。一方面,积极期望是结果导向的,“看好他人”的背后,包含着“好与坏”的评判。另一方面,过高的积极期望会给人带来压力,挑战我们的个人边界。

特别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惧者”可能是三类人:①自尊感脆弱的人;②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③疏离型依恋类型的人。

无论你是因为①不够相信自己、②渴望无条件的爱,或是③总是不由自主为他人考虑而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都有可能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更舒适的方式。

当我们真正明白,自己其实不用为别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为满足了别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我们就可以不再害怕被人看好。

很多人都认为,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期望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受到他人的认可和信赖。但事实上,积极期望也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惧。

  • “看好他人”的背后,包含着“好与坏”的评判

表面看来,积极期望与单纯的支持很相似,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他人的支持是围绕关系展开的。当有人选择支持我们的行动、选择或决定,我们会感到有人站在自己这一边;他人的支持让我们不至于孤立无援。但是,对他人有较高的期望不仅是在表达鼓励和支持,更意味着他人为我们的行动、选择或决定预先设立了评价标准。当某个人对我们在做的事情持有期望时,ta同时也参与了对我们行动结果的评判。而我们会感到自己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成这份期望。因此,对积极期望的恐惧背后,也包含了对被评价、被批判的恐惧。

  • 他人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压力

当他人给予我们的期待过高,超过了我们给自己的期待,这份积极的期待就很容易转化为压力甚至负担。

一方面,过高的期待使得失败的代价变高了。在他人期待的目光下,成败不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一些人有可能会害怕一旦自己失败了,就需要承受他人表达的失落,也有可能失去再次被看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过高的期望可能迫使我们让渡一部分自主权。当他人在某件事上赋予我们较高的期望,我们也就更难放弃或改变心意。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对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负有责任的那个人,我们依然可能因为他人的意愿做出妥协。

应对这两方面的压力,对我们的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y)是一种挑战。简单来说,个人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如果个人边界不够清晰、坚固,我们就容易去背负他人的心愿,将他人的积极期望当作自己的声音,从而不允许自己失败、犯错,或是选择另外的道路。

而当我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失望和审视,但是又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失败或行为改变负起责任,为了回避这其中可能的冲突,我们就有可能会对来自他人那份积极的期望心生退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积极期望是无处不在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期望恐惧者。哪些人会特别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呢?

        1. 自尊感脆弱的人

恐惧被看好的人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看好”。低自尊者也常常会有相似的想法。不过,并不是每个自尊水平较低的人都会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

有一些人虽然自尊水平较低,但相对稳定。无论外界对ta们的看法如何,ta们总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些稳定的低自尊者并不害怕被看好,只会觉得他人的鼓励对自己没什么用。

但还有另一类低自尊者,也被称为有着“脆弱自尊感(fragile self-esteem)”的人。一方面,ta们对失败的经历记忆更深刻,更高估事情落败的可能(Rosenberg & Owen, 2001)。而另一方面,ta们的自尊水平较为不稳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Kernis & Goldman, 2003)。

脆弱的低自尊者更容易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Ta们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认为自己很可能失败。此时,一旦他人对ta们有了积极的期望,ta们就可能进一步想到,别人在看到自己失败之后一定会对自己失望。而在自尊感脆弱的人看来,失败且让他人失望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2. 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养育者有完美主义倾向,从小对孩子期望非常高,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发展出对积极期望的恐惧。

那些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也将孩子视为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不容许ta有半点“做不到”。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高期望,父母就可能会对ta表达嫌弃或指责,比如“你怎么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你这样,哪里像我们的孩子”。

在孩子成年后,为了避免陷入童年时频繁体会到的羞耻感(shame)和尴尬(embarrassment),ta依然会尽力回避与童年时相似的情境,即背负着他人的积极期望去实现某个目标(Madjar et al., 2013; Sagar & Stoeber, 2009)。在ta心目中,积极期望等同于不值得被爱的危险信号,会触发ta早年间在与父母关系中体会过的恐惧感。

3. 疏离型依恋类型的人

这一类的“期望恐惧者”有一些特殊:ta们可能并不害怕个人成就方面被人看好,却尤其恐惧在关系中被赋予期望。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咨询案例,来访者身边有一位同学非常欣赏他,想和他交朋友,平时对他很好,每到节日、生日的时候也会为他送上祝福。来访者却在这段关系中感到莫名的恐慌,坐立难安,最终选择了与这位同学绝交。因为他认为,同学的这种主动示好,隐含了一种希望在关系中获得回报的想法。

咨询师在后续的分析中指出,这位来访者真正恐惧的,是对方对于他“在关系中会做出回报”的期望,而这一恐惧与他在关系中疏离、回避的依恋模式有密切的关联。

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认为自己是一个期望恐惧者,你可以看看以下三点。

1. 你恐惧他人的期望,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

在严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有“冒充者综合征”。总是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好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象,深信真实的自己远不够好。更多的期望意味着更多地努力迎合和扮演。

对于这样的你来说,你需要的是现实检验能力。有能力分辩别人对你的期望是否客观、且符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个练习现实检验的常见技巧是,在感受到他人的积极期望时,尝试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它。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放入“我以为……其实不一定”的句式中进行重述,比如:

  • 原本的念头:“一旦我让ta失望了,ta就再也不会赏识我。”

  • 重述的念头:“我以为一旦我让ta失望了,ta就再也不会赏识我,其实不一定。”

这样做会帮助我们区分主观臆想和现实,避免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惧。

这种能力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你敢于挑战一些自以为做不到的任务,然后在做成之后,对自己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和认知。具有这样的能力以后,你会衡量他人的期望是否合理,并且不再会恐惧那些本来就适合你的期望。

2. 你恐惧他人的期望,是因为渴望无条件的爱

有的人恐惧他人的期望,是因为从来没有感受过无条件地被爱和被接纳。这导致他们经常在面对外界的期望时过于敏感——觉得委屈、觉得世界很功利,而难以感受到他人的期望中也包含了很多肯定、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对于这样的你来说,在面对期望的时候,你要学会辨别自己的负面情绪,究竟是来自此时此地,来是来自过去的某些其他人对你的苛刻要求。

学会认真感受眼前这个人的初衷和意图,也许他们的期望里包含了远远超过你想象的善意。

3. 你恐惧他人的期望,是因为总是为他人考虑令你厌倦而疲惫,是习惯了用孤独的代价换取独立的安全感。

在一些人的成长过程里,他们可能一直承担着为他人考虑的角色人物,这个他人可能是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是父母。

这种角色令他们有很少的精力可以为自己考虑,优先满足自我的需求,而总是“很懂事”、“很成熟”,没有被允许做过一个任性的小孩。

于是对他们而言,一旦有人对和他们发展亲密关系(不仅限于爱情)怀抱期待,他们就会进入戒备状态——他们无法不为他人考虑,因为童年的道德要求已经渗入血液,不能做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又实在疲于承担这样的角色。

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孤独,以此回避人和人之间发生亲密关系可能要承担的麻烦。

对于这样的你来说,你要知道你不是不需要亲密关系,也不是无法承担他人的期待。而是这种承担应该是相互的、轮流的,这些期待应当是合理的,且你也能感受到对方对你需求的体恤和关怀。

你只是需要拒绝那些单方面、不合理的期待。如果一开始你觉得很难,你可以尝试询问他人。参考多人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接着你要练习你的自我坚定,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羞耻,对于那些并不真心对待你的人,无需以德报怨。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和一位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曾经也很害怕被看好,现在已经能够以平常心来应对他人的期望。我问她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她说:

“不用为别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为满足了别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归根结底,那都是别人的喜怒哀乐,不是你的。做你自己生命的主角,不要做他人生命的配角。想清楚这一点,就不怕了。”

从她的回答里,我感受到了一个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时的力量。希望这份力量可以传递给看到这里的你,带你走出长久以来的恐惧。

以上。

KY作者 / Celia

KY作者 / C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