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神在这里交融
▲《发现内蒙古》摄影/裴国庆、和平
风物君语
如果要问你对内蒙古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万马奔腾,马头琴悠扬,蒙古包错落,一派草原风光?还是那个曾经想让世界成为自家牧场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比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还长。
在形如公鸡的中国版图上,内蒙古犹如一条坚挺的背脊。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呈现着大开大阖的风景。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森林、草原、沙漠、湖泊自东向西展开;东西跨度2400公里,太阳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需要2个小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不包邮”的内蒙古有些偏远,但内蒙古“不包邮”的原因是因为内蒙古实在太大了。从国内来看:内蒙古=浙江+江苏+福建+安徽+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宁夏+海南等,内蒙古一个省比这10个省市加一起还要大一点。仅仅一个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就跟浙江省差不多。
内蒙古北部
我愿留下做一个敖鲁古雅姑娘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我对兴安岭的向往,也许就来自这首歌谣。脑海中自小就构造出了一个深沉、清朗、广阔的北方的森林的画面。但当真的置身大兴安岭腹地中时,又有些失望。眼前的这些树木虽然笔直、高耸,却似乎过于年轻、稚嫩。
▲鸟儿们在枝头欢快的鸣叫,于是静谧的山林便有了勃勃的生机。《发现内蒙古》摄影/郭伟忠
▲雾气笼罩着山岭里的密林,让人不知山究竟有多高,林究竟有多密。《发现内蒙古》摄影/郭伟忠
因为气候原因,这里大树一年的生长期只有八十多天。所以,很多我们看到的树木,已有三四十年树龄,稍看着粗些的,都有百年历史了。其实,我知道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大兴安岭的森林几乎被剃了一个遍,以至于现在能看到的大多都是树龄很短的次生林,不是那种枝干粗大的原始森林了。
“鄂伦春”的意思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也有“使用驯鹿者”的意思。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生活,过去以狩猎为生,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
▲《发现内蒙古》摄影/顾桃
▲以“游猎”文化著称的鄂伦春族,被称作“森林之子”。《发现内蒙古》摄影/顾桃
而如今,他们告别了狩猎生活,搬离了森林中的传统住房“撮罗子”,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和平房。鄂伦春族也被称为“最后的狩猎民族”,“最后”这个词有一种悲壮感,意味着以后不再有了。
那个被鄂伦春人称作“嘎仙洞”的山洞,就藏在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1980年7月,考古学家在洞内发现了北魏李敞的壁刻祝文,内容与《魏书》记载吻合,原来这里就是北魏的“旧墟祖庙”,证实了这里是鲜卑族的发祥地,鲜卑人在这深山老林里以“射猎为业”,距今已有1550多年。
▲鲜卑拓跋部就是从这个神秘幽暗的洞室出发,最终突入中原,横扫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0期摄影/杨孝
内蒙古东南部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北京向北,过了张家口,天空变得蓝得不像话,开始感受到蒙古高原的草原气息。
没过多久便可深入草原,看着舒缓的山峦层叠渐去,一条蜿蜒清澈的河水穿过草原,流向远方。河边是一丛丛的红毛柳,树丛之间点缀着牛群,有的悠闲地饮水、吃草,有的懒散地躺卧在草丛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山坡上,像星星一样布满了雪白的羊群……这分明是草原中的草原,怪不得有着北京后花园的美誉。
▲珍爱草原当如疼爱母亲《发现内蒙古》摄影/朝鲁巴根
▲蒙古包搬走后,主人会把地上的土坑一一填平,然后带着牲畜去寻觅下一处牧场。《发现内蒙古》摄影/塔娜
这就是传说中的杭盖草原。杭盖是蒙古语,即山林中的草地,是牧民们公认最棒的生存环境。森林、河流、草原和丘陵是杭盖草原必备的四个特征。
记得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曾说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除了花、草、牛、羊,一无所有。其实千百年来,无数的牧人来过这里,草地上曾经支起过一代又一代牧人的蒙古包。但是这些蒙古包搬走后,从不留下任何痕迹。
就像他唱过的那首《迷人的杭盖》:“北方茂密的大森林,养育着富足和安详,露水升空造云彩,生机勃勃的杭盖。蔚蓝色的杭盖,多么圣洁的地方,满山野果随你采,只求不要改变我的杭盖。”
▲羊群如云,轻轻流过不留痕迹。《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0期
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杭盖这个词的含义,今天才终于真正理解,原来它包含着如此迷人的境界。草原上的这种安宁、踏实,这种周而复始的简单生活所带来的安全和信心,是我们所缺乏的。
然而,随着定居点的建立,延续了几千年的游牧文明现在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似乎就要走到尽头了。在内蒙古草原上放过马的作家张承志说:“游牧文明翻到了最后一页。”
▲我希望长生天保佑我们,像我们的祖先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不要改变。《发现内蒙古》摄影/宝音
这样的林草交错地带,同样是古人类栖息的理想地点,几千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是证明,最著名的当属红山文化。1971年,当地农民在离村子不远处的田野中捡到了一件C形玉龙。十多年以后,这件玉龙终于得到考古学家的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玉器,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玉猪龙的剪影。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11期
内蒙古西部
风沙掩盖下的灿烂
“左手荒漠,右手草原”,沿着新开通G7京新高速一路向西,就到达鄂尔多斯、阿拉善地区,这里属于内蒙古西部的荒漠草原,或叫戈壁草原。
沙地、沙漠、荒漠草原,不了解牧区的人往往无法准确区分它们,甚至觉得它们都是荒芜贫瘠的地方。不过在牧民眼中,它们都能成为牧场。人们常以为沙漠是“死地”,干旱严酷不易生存,然而当地牧民却会告诉你:沙漠也有勃勃生机,那是他们最爱的家园。
▲《发现内蒙古》摄影/额博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胡杨林通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张曼玉和章子仪一场树林决战而名扬天下。每年国庆前后十天左右,便迎来当地赏胡杨的最佳时节,放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婆娑起舞,苍龙腾越,美妙绝伦,气势动人。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的进来!早晨的阳光透过胡杨林,形成美丽的丁达尔效应,犹如怒放的生命,不惧怕任何黑暗。这也正是胡杨所特有的精神,身处荒漠,心向阳光!
▲ 走累的人们悠闲的坐在树荫下闲聊,旁边的几棵胡杨好像都在不约而同的向中间依靠,去偷听人们的谈话内容。尤其右上角那一枝,迫不及待地伸过脑袋来“凑热闹”。
在干旱地区,水多的地方就是天堂,那么完全没有水的地方呢?在马鬃山以东额济纳河以西,有着大片的”黑戈壁“,那里的地表完全被漆黑的砾石所覆盖。这里有这一座西夏王朝时期的重镇,黑水城。这座四四方方、边角上耸立高塔的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黑水城流传着一个故事:西夏末年有一个名叫黑将军的西夏守将在黑水城与敌军交战,寡不敌众,被困城中。绝望中,他杀死自己的妻儿,将府库所藏80车财宝深埋井中,率军突围,最终在黑水城外的树林里被包围,全军覆没。
▲逐渐靠近黑水城了,远远地就能看到耸立于城墙之上的白塔缥渺在微风之中。《发现内蒙古》摄影/李文杰
▲站在残壁颓垣里,淡淡的黄沙会在周围飞舞,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天边已经笼罩在黄沙之中,难辨东西。《发现内蒙古》摄影/李文杰
▲夕阳下,当你静静地凝视,那里的景色和线条永远的明朗简单,而色彩却变幻万千。了解它的历史后,还会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凄美。《发现内蒙古》摄影/李文杰
从那时起,黑将军藏宝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而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俄国大盗科兹洛夫两次大规模的掘宝行动,无数罕见的西夏文献与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被带离了故土,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
这座城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依稀仿佛空气中还有一种熟悉的气息,暖暖的阳光就会抚慰还在隐隐发痛的心。希望黑将军一族能得以延续和生存,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家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但愿没有绝后。
文/绛秋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
《发现内蒙古: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
经摄影师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