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这6本书告诉你,怎样与孤独和解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如影随形,我们每个人都摆脱不了。

写字本身就是一件很寂寞的事,对写作者而言,更要学会与孤独和解,习惯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与大家分享6本关于孤独主题的书,当你感觉自己被孤独笼罩时,静下心来翻阅一下,定会有所收获。

【1】蒋勋《孤独六讲》

这本是我的孤独启蒙读物,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再也不怕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了,也不怕一个人去旅行了。

很喜欢蒋勋这个老文青,毫不夸张地说,蒋勋创造了孤独美学。也就是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六种孤独的描述: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孤独六讲》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

“情欲孤独”中描写阮籍在母亲过世时,显得无动于衷,没有当众痛哭,被众人指责无情无义。在母亲的葬礼上,他因悲恸过度而口吐鲜血,晕厥过去。这是阮籍表现忧伤的方式,他认为母亲过世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哭给别人看呢?

这个故事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在芮小丹死后的表现,如出一辙。阮籍和丁元英都是真正的孤独者,不为群体文化认可,但均有自己坚守的道德文化体系。

品读这一段,可以感受到,蒋勋是欣赏并推崇培养孤独者的,或者他本身就是个孤独者。孤独者的门槛很高,均为各自领域的领先人物,到了此种境界,也就没有必要受制于群体文化体系的束缚了。另外,作者也批判了群体文化中的弊端,因为门槛低,故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导致婚礼、葬礼均成了表演舞台,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

认识孤独,了解孤独,首推蒋勋的这本《孤独六讲》。

【2】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散文集,是一本常识普及书,阅读它需要一点脑力。书里面的内容跟《叔本华美学随笔》、《人生的智慧》里面的有重复,不过也有很多那两本书没有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尼采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感慨道,“就犹如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勃勃生机”。

很喜欢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他的散文很有现实价值,感觉从他的角度更能洞悉人的本性。看到他的文字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这就好像遇到知己一般让人快乐,同时又让人思考很多。

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你总得选一个。追求心灵深度的童鞋,不要错过叔本华的文章。

【3】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十一种孤独》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作者的11篇短篇小说,被誉为纽约版的《都柏林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书中都是一些被隔绝于世界之外的小人物,现实的困窘、人际的疏离,仿佛是生活的某种常规。他们被主流社会排斥,对现实不抱任何幻想,只是默默忍受着深渊一样致命的孤独与绝望。

耶茨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印象比较深的是,《自讨苦吃》里的小职员害怕被解雇、终日惶惶不安、冷汗淋淋,只能在记忆中可怜巴巴地回味着曾经美好的初恋时光。我们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在遭遇现实的挫败后,暂时把自己埋进美好的回忆中,寻求片刻的安慰。

耶茨无意回避生活的平庸,无意用虚假、甜腻的糖果讨好读者,只用平缓、清冷的调子来完成他对孤独的终极定义,一如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有人说这样不够正能量,但读者被一个个孤独的故事打动,深刻体验到那种无奈的人生,这正是作者的伟大之处。

这是一本孤独的人写的孤独的书。

【4】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麦卡勒斯以她独特的手法写的美国南方小镇,写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写午夜的咖啡馆里喝着冰啤酒徘徊于孤独的人们,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写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之间的情感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这本书文笔优美,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令人动容。

【5】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

不断反复劳作,而又毫无结果,这是一种超验的意象,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

这本书比较烧脑,书中的人物名字尤其难以识别,适合慢慢细品。

【6】周国平《爱与孤独》

话说,女看周国平,男看王小波。周国平的作品一直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

《爱与孤独》为周国平经典散文集之一,收录散文50余篇,包括《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女性拯救人类》、《爱情不风流》、《爱与孤独》等。

文中有很多作者对孤独的见解,比如: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当我们知道了爱的难度,或者知道了爱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友谊。当我们知道了友谊的难度,或者知道了友谊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孤独。当然,谈论孤独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有人独倚晚妆楼”——何等有力的引诱!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爱的缺席。女人一孤独,就招人怜爱了。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孤独是男人的本分。

相对其它5本书而言,这本书的内容最为轻松,适合做睡前读物。

作者简介:壹默了然,沪上女子,曾是媒体人、地产人,现为自由撰稿人。文字里诗意,烟火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