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茶花香佛,就是风雅吗?

图片|空谷寻芳-摄

当下的中国,很多人穷,可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美盲比文盲更可怕”,这是吴冠中先生对美育的呐喊。因此,物道君策划了“中国美学十问”的专题。我们试图从伪文青、伪匠人、假大师…十个热门话题中去寻找答案。木心先生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因为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

中国美学十问第七期:

有茶花香佛,就是风雅吗?

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位网友说,有一次随朋友参加雅集。

雅集还颇有讲究,进门换了脱鞋才能进,拐着几个弯,有些文人画,听朋友介绍,这都是有名头的大师作品。

进了雅间,乌泱泱站着一拨人,有的道风仙骨,有的说着玄乎其玄的话,欣赏着或价格不菲或意义非凡的水墨画,一幅画被大家摆弄来摆弄去,指指点点......

图片|小钻风是也-摄

图片|文人空间-摄

网友说,好似大家都在欣赏,却总觉得哪里不自在,他问朋友“你怎么想来看画?”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

不禁困惑,参加雅集,有茶、花、香、佛的加持,就是风雅吗?

图片|小钻风是也-摄

喝茶

到底是品茶,还是在吹水?

早些年,我们喝茶,很简单。

三五好友,找家茶舍,或拎着茶壶茶叶,找个山头野饮,互诉衷肠,喝个舒服、开心与放松。

茶会原本也只是一场精神聚会,却也逐渐变成一个名利场。

图片|三世摄影-摄

一位朋友喜欢喝茶,曾穿梭于各种茶会,可他说参加多了便会发现,大家来喝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

常常没喝两杯都在谈这个茶壶出自哪位大师?是不是全手工?这个茶是“单株古树纯料”,还是“小产区”,还是“拼配茶”?这个茶叶多贵多难得......

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仿佛大家都不是来喝茶的,而是来社交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Simama-摄

我们常说:“茶淡如水”。喜欢喝茶,不过希望在当下可以忘却一些烦恼,得一时悠闲,清清淡淡,自自在在地。

简简单单一杯茶,并非要配上这么多大师的名号,并非要说出这么多名堂,并非要高大上。

少一些攀比之风,茶也清清,人也清清。

图片|焉知古月-摄

品香

是借此养心,还是装装样子?

不只喝茶,玩香也有一条鄙视链。

曾有人在网上这样说:“在这条鄙视链上,昂贵鄙视便宜,品质高鄙视品质低,精致鄙视简约。”

在一些香会上,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玩香打香篆才是最高级的,熏炉熏的完全比不了,尤其是点线香,选材也要好的,比如沉香、龙涎香、麝香。

图片|物道-摄

古代有一个高僧,在他的时代也有这样的风气,上层社会熏香痴迷于追求珍贵香料,导致财力不足的人,甚至平民百姓也盲目追崇。到宋朝,有人玩香,玩到了“累家”的程度。

难道玩香就一定要“高级”吗?

为反对这种风气,僧人收柏树籽,沸水焯过,浸在酒中,密封几天,再取出阴干,制成“柏籽香”。

图片|空谷寻芳-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朴素的香材,品玩起来同样风雅。自此,普通百姓纷纷仿效,用桂花、薄荷自然易得的香材做香,既陶养性情,又不累己累家。

品香是填补精神的食粮,若只顾着迎合某种眼光、满足某样虚荣心,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品香成了门面,只会流俗。

图片|文人空间-摄

插花

是感受美好,还是矫揉造作?

很多人喜欢插花,有的简简单单,一朵两朵三四朵,有的费尽心思,硬凹造型。

朋友圈有一位朋友也喜欢插花,上花艺课学习技巧和造型,但她的作品,看多了,总觉得姿态拧巴。

听她解释,插花用的都是名花名草,为做某种造型,还需要用到橡皮圈、小木棍之类的工具支撑,把叶子掰曲用铁丝固定,表达某种禅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背后又因为换水困难,干脆干等,直到花蔫了,水绿了,直接扔掉,也不曾留意身边的小花小草,这样欣赏美,很浅薄。

插花虽是人为的艺术,但中国也有句老话叫:“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即使是些小的瓶瓶罐罐,放在茶席上、电脑边,乃至厨房的台面上,即使是闲花野草,也有十分的趣味。

图片|空谷寻芳-摄

画家林曦说:“对于在日常里奔忙,心里又十分爱花的我们来说,自由又随性地插一瓶花,是最易得的快乐与抚慰。”

也许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有些随意,但比起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自然成趣,更令人自在。

过于强调仪式之美,总会显得矫揉造作,丧失了“如花在野”的姿态,让人觉得拧巴。

图片|空谷寻芳-摄

学佛

不是佛里佛气,是以佛静心

编剧史航有一天在乌镇,听到一位好朋友说:“现在遇到的很多人,都是佛里佛气的。”

穿佛里佛气的衣服,在酒桌上摆弄佛器,皱成八字眉,伸手鉴宝;

一边转动手里的佛珠,一边若无其事地说些什么佛语;

高谈阔论读过的七经八典,悟出的佛理,细问却又只说得出一个书名。

图片|空谷寻芳-摄

蒋勋也经常抄经,他喜欢一句经文:“不恐、不怖、不畏”。经常默念、摘抄,自以为读懂了含义,无论什么事都能做到不恐惧、不惊慌、不害怕的程度了。

可是,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还是让人害怕、恐惧、惊慌。

他才明白:抄经文、学佛理,不是非要读懂它的意思,而是以此提醒自己什么。

图片|隐山堂-摄

之所以人们会亲近佛,是因为每当我们感到不安时,总希望有个方法可以让焦虑迷茫的心,安静下来。比如清晨时分独自打坐,或展纸磨墨抄写经文,抑或拿起常读的经书读几段。

这是一个学习静心的过程,不是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

正如南怀瑾所说,“那就是众生颠倒”,成了摆谱。

图片|悟佛天下摄友是一家-摄

汪国真在《欣赏》有两句话,他说:

“欣赏和附庸风雅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欣赏是一种陶冶,一种提高、一种收获;附庸风雅是一种时髦,一场热闹,一个过场。”

私以为,附庸风雅,就是一场羞死人的尴尬。它不是比个你高我低,刻意打造形式美,花费巨资追求,或进行模仿的表演就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风雅,让人气质如华。

附庸风雅,只会让人流俗又尴尬。

图片|空谷寻芳-摄

文字为物道原创,头条图片来源「天青-摄」,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