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宇宙的黑洞吞噬着周边的能量,而在人心这个浩瀚的宇宙里,也存在着相似的“天文现象”——人类的心灵坑洞,它同样充满了神奇。道者反求之,在探讨强迫症自我治疗方法之前,不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心灵世界里的奥秘吧,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启示。
1.何为心灵坑洞?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在某些时间点失去和本体的联结,以致在这些时间点造成创伤。这些创伤,或者称之为“未完成的体验”,长大后就会变成坑洞。小到雨水滴出的坑,大到陨石坑,这些都是坑洞。而我们的心灵坑洞其实比这些都要大。不论我们是在承受强迫症或恐惧症的痛苦,或仅仅是承受一些焦虑、恐惧情绪。
2.怎样才能从自己身上得到满足和安全感?
在此,以夫妻相处之道为例。比如,一对正在吵架的夫妻,我认为,他们就像是两个伸出手的空罐子,因为内心坑洞而不断向对方索要。但是,双方的心灵坑洞却无论如何也填不满。
韩非给出的答案是:当你可以自己填满坑洞的时候,就不会索要,而是学会给予。这就是达者,因为达者兼计天下。
当某个人与自己真实的品质失去连接的时候,我们外在看似努力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在努力获取外在的肯定和认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3.一颗心灵有无坑洞,区别何在?
当某个人与自己的内在失去联结。他或许很操劳,整日辛勤地付出,给人一种很善良很本分的感觉。但事实并不代表他真的喜欢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与内心的一些品质失去联结,需要获得自我价值感。或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还会发出感慨:好人没好报啊,做这么多也没有回报啊。
而当一个人与真实的自己连接的时候,他的努力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恰如其分地成为宇宙这批绸缎中的一根线,充分地感受其中生命的丰富和圆满,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一颗心灵是否有坑洞的差异所在。
这或许也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一些家庭在外人看来,夫妻两人搭档得挺好,男主内,女主外,但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会发现,看似和谐的夫妻关系背后,其实隐藏着内心的失落。在心灵深处,他们也感觉挺累,挺没滋味。
因为这些人的努力或许只是迫于世俗的压力,以获取外在的肯定和认同,而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内心驱动。这个外在包括对方,也包括亲人、孩子,甚至邻居。
而与自己内在连接的人,他做任何事都是享受地去做,都是在恰如其分地感受生命的圆满和乐趣。
又比如,有些人买苹果手机只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从一个坑洞里爬出来后,如此一来,至少在某方面能给自己加点分。而有些人和前者的动机不同。因为在他的内心,并没有一种代偿机制的引诱,所以不需要去填坑洞。事实上,如果不是从自己内在来下手,任何坑洞靠外在都是无法填满的。
4.这些坑洞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呢?
《道德经》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的,那么,这个人迟早要完蛋。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在不断上演填满欲望坑洞的戏码。比如,有个男孩,只要一焦虑,就会去桑拿,或许桑拿足浴店里的某些潜规则可以让人打个“擦边球”,获得一些快感。但体验到快感后再回到家又会无比失落。这其实就跟烟瘾、毒瘾同理,又如同我们一到某个卡点,就产生无穷尽的灾难性或强迫性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真正的诱因是心灵的坑洞在造作。这不是信念引起的,但却会影响我们的信念系统。
通过一些无意义的安慰来获得满足感,形成一种替代式的人生方式。这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它就如同婴儿期一到某个时刻就寻找乳头,用吸吮来满足自己一样。
那么,坑洞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坑洞就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或者你已经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并不是你不具备什么,而是你本来就有的那部分,现在失去了联系。再加之我们后天又失去了觉察,也没有人教你如何觉察自己。这个智慧,孔德之家称之为心的智慧。
当我们与本体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系,不代表它不见了。既是我们失去了某些品质,比如爱,比如价值感,比如与人联结的能力,比如自信,但它们不会消失,只是暂时和我们的内在失去了联系。就像两个恋人,你们仍爱着对方,但却失散了。
这时,我们内在的自卑,会试图驱使我们利用外在的肯定和赞赏,用虚假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来达到填满坑洞的目的。
在我看来,这些坑洞的缘起九成来自于童年教育的缺陷。我认为,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感来自父亲。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得到安全感和价值感,那么,他的内心必然会有坑洞。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使你觉得是不重要的,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甚至遭到了摧残,导致自己和内在失去了联结,最后遗留下来的是坑洞和匮乏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童年也是很不幸的,少年时代就因挨饿偷东西而被批斗。他曾坦言,如果可以,宁愿用诺贝尔奖去换取一个幸福的童年。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受的伤可能比我们还重。一代父母如果没有得到正见的教育,造成的失落文化确实会传染。
我们能做的,只有先疗愈自己。当烦恼来临,不妨觉察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比如,看到某个养生节目,就立刻开始照着里面的养生方法去做,有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坑洞。又比如一有烦恼,就去暴饮暴食、沉迷游戏,有可能就是为了躲避内心的空虚感。这些都源于童年的创伤。
又比如,有人创业遇到阻抗,立刻就会去找外界发泄,寻找快感,这都是内心的坑洞在驱使他。
这些都是易于觉察的,而有些行为背后的坑洞是不易察觉的,比如,找本书看看,转移一下注意力。其实只要你加以觉察,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暂时的补洞行为,过段时间,这种渴求还是会出现,因为快感都是短暂的,而你选择对坑洞视而不见。
5.面对心灵的坑洞,究竟如何釜底抽薪呢?
韩非的体验是,如果你能够和这份失落感中的小小酸楚共处,而又不试图以别的东西去掩盖他,充分地感受那份感觉,你就会看见那个洞!
接着,你允许自己去体会那份不足的、空荡荡的感觉,就会发现这个洞里最根本的部分。此时,你什么也没做,就已经往里面填上一些东西。你不可能一下子填满,但至少你已经开始填了。这时的补洞,不是被那份失落感牵着鼻子走,而是仅仅看着那份感觉,由感觉再深入感觉,直到它慢慢地淡化。那时坑洞被补上了一些东西,没有了空荡荡的感觉。之前的情绪就开始被淡化了,没有了匮乏感、愤怒感、失落感。
你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看着它,由感觉深入感觉,如此一来,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你和自己内在丧失联系的某一品质,又开始联系上了。这就是自我疗伤的方法。
试着,选择一个孤独的角落,和自己独处一会儿。当一个人完完全全和自己空寂的感觉在一起的时候,内在会跑出那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就像达摩祖师在山洞面壁九年,不断和自己本有的内在联结。
当我们感觉缺少一点东西,很想去疯狂购物或暴饮暴食的时候,通常正是坑洞显现的时候。此时,请把心转向内在。与其乱翻一本杂志,或是乱看一部韩剧,与其打电话找朋友瞎聊,或是找东西吃,不妨觉察一下,此刻的你是不是正在试图填补自己的心灵坑洞。与其非得胡乱地做点什么不可,不如给自己一个单独的空间,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安住在世界的中心,让事物以真实的面目得以呈现。
坑洞包括欲望、焦虑、烦躁、造作,也包括轮回的习性、烟瘾、酒瘾等等。你需要完完整整地去经验它,去体验它,好好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本体联结,使自己变得强大。
人是万物之灵,这个灵就是我们本就具足的智慧。当你和自己的本体失去联结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这个智慧,失去了这个“灵”性。
当内心一阵又一阵的冲动涌来,企图填满内心的空虚感、失落感等等,就在此时耐住性子,坐住。几分钟后,一股源自失落或空虚背后的悲伤会涌上来。
你发现了一种感觉背后的另外一种感觉:空虚背后的一种失落,失落背后的一种伤心,伤心背后的一种沮丧、挫败,继而唤起曾经被批判或惊吓时的感觉。持续几分钟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眼泪如同在心里下了一场雨,露出了原本被乌云遮住的湛蓝的天空。此时此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这种渴求随着你的泪水就消失了。
你发现,那个坑洞不见了。你不需要再依靠食物来填补,也不需要依靠买苹果手机来填补,更不需要买大房子来填补。这种渴求的欲望暂时降低了很多、很多……
你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战胜自己,这才是最高明的无为法,不是吗?
降服自己心灵的坑洞,不要再让内心被空洞感所奴役。这坑洞里,有贪婪,有嫉妒,有失落……
以上方法是笔者活生生的经验。运用它,直到内心的那份渴求越来越小。每一次来临,都抓住机会练习。佛祖的境界是,只要拈花一笑,就能填满内心的坑洞。
有一天,你会气定神定地,就将内心的那份坑洞填满。
不要让爱成为满足自己心灵坑洞的幌子。真正伟大的爱情,不是为了爱而进入婚姻。真正的爱,是为了两人结合后成为更加紧密的亲人。亲人之间需要离婚吗?那为何要和你如此有缘的人离婚呢?
所以圣贤说,凡夫有情无爱。有人在婚后,会有比婚前更加放肆的满足坑洞的欲望。所以才会有哲学家说,两个时刻追求浪漫的人,迟早玩完。他一定会体验到画面的失落感,因为浪漫是幻化而非真实的画面。事实上,真实的东西才是最浪漫的。但真实的东西看起来很平和,很朴素,不容易填满坑洞里的快感,所以才会看起来不值钱,被人丢弃。
整个社会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如果仍然试图用快感来填补坑洞,那么离婚率还是会持续上升,直到婚姻中的双方能去正视这个坑洞为止。
只有当我们能清楚自己心中的那份坑洞时,才能更加接纳身边最亲的人,而不是将对方往自己坑洞里套。就像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填补自己内心的坑洞。带着爱的幌子,给孩子拷上枷锁,以满足内心的快感,而忘了给予孩子尊重。
只要你允许自己经历坑洞的感受,温和地觉知它,几分钟后它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需要师承)
当无数个念头在叫嚣,企图让自己一定要去做些什么,被习性驱赶着走,这就是业力。当一个人逆着习性走,那么,业力也就消失了。
所有人的本体智慧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开启内在与生俱来的智慧。只要你对此文字有感应,说明你的大我本就具足这些智慧。经验这份坑洞,你会听见自己慈悲的泪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