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哪个乐器唐玄宗爱到不行?

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你就是在李林甫的座位侧边有一鼓,这个故被称之为羯鼓,一听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件鼓属于外来乐器,就羯鼓本身而言,羯鼓算是唐中晚期最流行的乐器之一。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究其流行之根源,除过其音色的特殊性外,最主要的是它得到了唐朝最大的音乐家的青睐,所谓的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这位大音乐家绝非他人,而是当时地球上最富裕、最强盛国家的统治者——唐玄宗。玄宗皇帝喜欢这玩意,以至于他在练习和敲击时打坏了四柜子之多的羯鼓。不仅如此玄宗皇帝的鼓技也是相当了得,有幸亲眼目睹玄宗皇帝打鼓的名相宋璟就形容玄宗击鼓时“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外,我们还能够从已知的唐代宫廷宴乐“十部乐”里的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诸多知名的乐曲中听到羯鼓的声音。

敦煌莫高窟中唐时期壁画

在羯鼓地位的加持上玄宗皇帝不仅亲自上手体验,而且免费为其打广告,玄宗曾不止一次的说羯鼓是“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正是因为皇帝的如此抬爱,以至于鼓手的位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鼓手从最初的边角坐席调到了乐队最前方或者最高处,颇有点像今天的首席乐器(我们需科普一下,因为鼓的声音大,占地面积比较大,乐曲演奏时一般都处于辅助性音节,所以鼓一般会被安排在乐队位置比较偏的地方,当然像摇滚乐这样的乐曲除外)。

戏曲中的唐玄宗

关于羯鼓的形象在唐中后期的流行程度反映最为深刻的是敦煌壁画,众所周知,敦煌壁画极盛之时便是在隋唐之时,而隋唐之时尤以武则天当政以后最为突出,而羯鼓作为一个如此有名的乐器,在敦煌壁画中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敦煌壁画中就有了飞天乐伎演奏羯鼓的形象。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与此同时,盛唐时期又是中华文化输出最为强盛有力的时期。而音乐是所有文化中最没有地域分异的一种文化,它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像文字或者语言那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渐渐的接受和掌握。好听的音乐总是会被世界各地的人迷恋,哪怕是与这种音乐的原产地相隔万里的地方人们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听懂这种音乐带给人的旋律。于是跟随者唐朝的商队和来唐学习的遣唐使者的脚步唐朝那些优美的乐曲很快走向了世界各地,并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这种现象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小国更为剧烈。

日本艺伎

伴随着音乐的传播,羯鼓这种大唐最为流行的乐器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而在这些国家中,学习和继承这种乐器最好的国家就是日本。时至今日,日本的雅乐“太平乐”的演奏乐器中羯鼓仍然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临摹敦煌壁画飞天图

言及音乐,不可脱离诗词,因为诗词是乐曲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古人写的诗词雅韵平仄,主要是用于歌唱,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诗歌同源,鼓瑟同宗。”的这种观点了。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推断出在唐朝唐诗并非一枝独秀,与之鼎盛相照应的是唐朝的音乐,因为唐朝的诗词只不过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罢了。所以唐朝的音乐和诗歌一样,同样创造了艺术高峰。

西洋乐器 钢琴

关于唐朝音乐艺术的高峰,虽然没有太过详实的文献资料记载,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那些开元盛世见证者的笔下得以窥探。这包括前文所提到的敦煌壁画,当然敦煌壁画反应出来的更多的是音乐的另一种形式——舞蹈。而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它的另一种记录方式——历史文献笔记记载。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南卓所著的《羯鼓录》更以对歌舞升平景象耳闻目睹的写照之笔,从一个侧面记叙了玄宗、代宗时期宫廷声乐的繁荣盛况,为我们了解“羯鼓”这一古老器乐提供了重要史料。此著述一经《四库全书》收录,小文而入典,短篇而传世,成为当代学人研究此种打击乐的文献依据。

杨贵妃 影视形象

在论证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羯鼓也罢、琵琶、琴瑟也好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和古人的歌声一样都属于瞬时性的动作,即使它们再美妙悦耳也只是那一瞬间的事情。基于古人的科技水准,所以当时的音乐是不可能像现在的唱片一样保存下来。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演奏场景

因此就需要乐谱去记录,记录小鼓槌敲击羯鼓的节奏,因此便有了乐谱这样的文献。但是古人认为音乐之类的东西属于奇技淫巧,所以不太重视,导致这类的文献非常匮乏。即便是有详细的记载也和下文的例子一样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乐谱。

相关乐曲的记载大多为:(以羯鼓为例)“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日羯鼓。其状,鼓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其音主太簇一均,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云云。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亦或是:双手各拿一支鼓槌进行敲击,因此又有“两杖鼓”。唐玄宗曾问李龟年“卿打多少杖?”,李龟年回答说“臣打五千杖讫。”唐玄宗则说,“汝殊未,我打却三竖柜也。”这样的记载。

击羯鼓 壁画形象

总之,羯鼓也好其他乐器也罢,很多乐器的的确确留下了实物,但是具体它们在古人手中到底是如何被“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现在留存下来的相关文献记载很少,可能千分之一,或者是万分之一,亦或是更少,也亦未可知。概括云:“世间知广陵散之曲名者十有八九,而能操此曲者万中无一!”

敦煌壁画中描述的弹琴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