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稳定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支持比例,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比例,无疑会是对基础研究领域最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撰文|庄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
初见汤川所
结束了东京之行(见《世界顶级基础科研机构纪行:东京大学IPMU研究所的开放与自由》),2019年2月27日下午,我和蔡荣根院士、王晓欢博士一起前往此行的第二站: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需要约3个小时的车程,途径大阪、名古屋等历史名城。列车并不宽敞,速度也比不上高铁,再加上心里急切地盼望着一睹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一著名的日本物理学诺奖诞生地的风采,更是觉得这火车开得有点儿慢。
抵达京都时天色已晚,出租车载着我们沿鸭川一路行驶到下榻的芝兰会馆,放下行李我们便直奔京都大学。天空下着小雨,心情无比激动,激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这个名字对于学习粒子物理理论的同学们来说是一座丰碑,汤川教授于1935年开创性地提出了介子学说,完美解释了质子和中子间如何传递相互作用,实现核子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论预言的新粒子于1947年在宇宙射线中被发现,并命名为π介子。为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汤川秀树教授于194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也因此而成立,汤川教授任第一任所长。除了汤川秀树教授,2008年,时任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益川敏英教授(Toshihide Maskawa),因1973年提出的Cabbibo-Kobayashi-Maskawa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解释弱相互作用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的CKM矩阵模型,与小林诚和南部阳一郎一起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再次扬名天下,成为国际顶级基础物理研究机构!
于我而言,博士期间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在教科书里学到了介子理论和CKM模型,记住了汤川秀树和益川敏英的名字,现在,怀揣着瞻仰大神的心情来到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激动和兴奋之情无法言喻。
天黑的太快,加上下雨,到达汤川所时天已经全黑了,在研究所门口布告栏上赫然贴着一张海报:
诺奖日历
22位自然科学诺奖得主,星光熠熠,羡慕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京都大学这所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日本著名学府,更是走出了10位诺奖得主和2位菲尔兹奖得主,令人景仰!我想,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看看是什么样的科研环境和人文精神成就了日本如此众多的诺奖得主?希望能窥见一些奥妙之处!
2
会见青木所长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开展正式访问。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汤川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京都大学的汤川秀树教授获得了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京都大学校长立即提议在校园内为汤川创建一个纪念馆。1950年,日本科学理事会一致通过了这项请求,要求中央政府拨出一笔特别资金,用于促进理论物理研究。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学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支持建立一个新机构的想法,类似于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或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院。汤川纪念馆(Yukawa Hall)成立于1952年,次年成为基础物理学研究所(RIFP)。RIFP是一个新型的国家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其设施开放,供整个日本理论物理学界开展合作研究之用。该研究所采用了一种新的运作方式:虽然它属于京都大学,但它的运行模式和基本政策由全国各地选出的物理学家代表和该研究所的学术人员讨论决定。RIFP发挥的独特作用之一是为物理学家们提供一个场所,讨论理论物理研究前沿的各种问题。全世界的许多物理学家参加了RIFP的专题讲习班和国际会议的组织,并在研究所待上一段时间,与其他人开展合作。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扩展到理论物理学的许多主要领域,如场论、粒子物理、核理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以及核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1980年,它又增加了两个新的研究领域,非平衡统计物理和非线性物理。1995年,研究所的新大楼在汤川纪念馆旁边建成,用于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
路边的标示
汤川纪念馆
新大楼
在研究所行政主管藤田裕子女士的安排下,我们与汤川研究所青木慎也所长进行了一次正式的会面。在会谈中,我们了解到,汤川研究所目前大约有30名固定研究人员,组成四个研究团队,分别是: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和统计动力学、核物理理论和粒子物理理论,并包含一个引力物理研究中心。研究所每年面向全世界招聘博士后,目前有在站博士后26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38名。研究所科研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日本政府,占研究所总经费的比例为70%,科研人员申请的竞争性经费只占30%的比例,其中不包括研究人员的薪资,这是由京都大学支付的。在日本,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之用,不能用于薪资和博士后、研究生的劳务支出,他们的津贴是需要本人向日本政府另外申请的,因此,科研人员的经费宽裕与否并不影响其招聘博士后和招收研究生,只有研究水平和学术声望才能决定是否有年轻人愿意加入。
与青木慎也所长的会面
3
巧遇汉森所长
非常幸运的,此次到访,恰好遇到北欧理论物理研究中心(Nordic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NORDITA))的所长汉森教授(Thors Hans Hansson)也在汤川所访问,汉森教授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NORDITA的情况。NORDITA坐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阿尔巴诺瓦大学中心,面朝大海,风景秀丽。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北欧原子物理研究所,一开始建在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旁边,2017年才搬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由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乌普萨拉大学作为联合依托单位资助运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研究所已由当时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拓展到目前的高能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复杂系统和生物物理四个研究方向,固定研究人员维持在20-30人左右,博士后研究人员也大体相当,而研究生数量只有10人左右。NORDITA的理念是倡导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理论物理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通过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长期和短期)吸引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来到NORDITA开展研究工作,为全世界理论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合作交流平台。
与Hansson教授会谈
4
汤川纪念室
当天下午,我们参观了汤川秀树纪念室。纪念室位于研究所一层的走廊尽头,也就是当年汤川教授任所长时的办公室所在,走廊的墙上展示的是汤川教授的生平介绍和研究年表,橱窗里陈列着诺奖得主的论文集、手稿、照片和一些用过的物品。发黄的稿纸、工整的推演、斑驳的照片,这些被无数物理学家们反复研读、推敲和演算过的理论,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位天才少年的质疑、挑战和推翻,我想,这,就是科学的价值,也是科学家们的价值和乐趣所在吧。
汤川秀树纪念室
汤川秀树办公室
在汤川教授的办公室里,挂着他的一些书法作品,其中的两幅:“旅人”和“学而不厌”是汤川教授一生的写照。我们知道,汤川教授是一位没有到过欧美留学,完全在日本土生土长的理论物理学家。无独有偶,益川敏英教授也是一位毫无海外留学背景的理论物理学家,2008年赴瑞典领取诺奖是益川教授第一次踏出国门,甚至在诺奖致辞时,益川教授因为不擅长用英语演讲,而用日语演讲,现在来看,是否有些不可思议?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日益交织融合的现代社会,从小学习英语、出国游学,似乎已经成为必备,而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更是成为青年人才引进回国工作的敲门砖。这确实使得我们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也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价值观。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是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到底从何而来?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蔡荣根院士的建议下,我和汤川研究所的张云龙博士,决定跟随蔡院士一起,走一走京都著名的赏樱小路,“哲学之道”。
5
“哲学之道”上的思索
“哲学之道”位于京都东山山麓,从京都大学南门出来沿上坡路一直往东走,大约走上十分钟,便到达了“哲学之道”的起点。这是一条曲折幽长的散步小径,沿着人工河渠旁修筑,途经银阁寺、若王子神社和法然院,因哲学家西田几太郎经常来此散歩,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道路两旁沿着河道栽满了樱花树,据说是画家桥本关雪的夫人所赠,桥本关雪的纪念馆也坐落在哲学之道上。此时并不是樱花盛开的季节,虽然没有看到浪漫的樱花(早春),也没能观赏到东山满山晕染的红叶(深秋),但也因为如此,此刻,这条著名的观景小路人迹稀少,正适合闲庭散步。
哲学之道
一边散步,一边闲聊,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也是有一些偶然和必然。我从高中开始喜欢上物理,起因却是高一第一次物理课单元测试的不及格,激发了我学习物理的斗志,开始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它,渐渐地,我被物理迷住了,物理课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门课,大学报考了物理系,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高能粒子物理理论,直到博士毕业。期间,也曾历经重重困难,很多时候,问题在那里,数据在那里,可就是想不出来也解不出来,那种挫败感,让你无法解脱,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如痴如醉,为之疯狂!现在的我,虽然不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但也一直关注和热爱着,深知基础科学研究之路的艰辛与漫长,孤独与寂寞。在我看来,科学研究始于个人兴趣,是自然发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驱动着你去探索和发现,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但自然的奥秘如此深隐,即使是最智慧的头脑,付出了无尽的努力,也不一定就能探知一二,有时甚至还需要一点捉摸不定的运气。汤川秀树在他的自传中曾经提到,他在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废寝忘食地思索,患上了失眠症,时而昏昏沉沉,时而又异常清晰,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当时,量子物理学刚刚兴起,而日本当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空白,汤川教授大胆地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在没有人可以交流讨论和学习借鉴的情况下,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达到了巅峰。全身心的投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我想,唯有这些才配得上人类最原始、最天真的好奇心吧!
正如这条哲学之道,曲折漫长,沿途风景如画,却也暗藏玄机,时而结伴而行,时而禹禹独行,但唯有坚持到底才算是完成了一次旅途。科学研究之路更是如此,那些所谓的灵光一现,思想的火花,都是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探求得来的,创造力的产生是建立在人类思维进阶的基础上的,打破常规需要勇气,更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唯有经历过最深度思考的人才有机会获得。
我们现在谈创新、谈突破,强调环境、强调条件,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好的环境?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好的条件?原始创新贵在原始,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目前我国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模式主要还是通过争取各级各类的项目经费,没有大项目加持的科研人员,很难维持基本的科研需求,而争取项目经费的过程往往导致原创性研究无法获得支持,没有人做意味着没有人评,没有人评必然也就评不过,这样的模式并不十分适合基础科学研究。加大稳定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支持比例,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比例,无疑会是对基础研究领域最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我认为,像日本这样的经费支持模式是比较适合基础研究的,稳定性经费的比例远大于竞争性经费,科研人员无需申请大量的科研项目经费来维持自己的科研队伍和学术活动,而通过增加研究所的科研活动经费,以保证其科研人员都能普遍维持比较稳定的学术生涯,这才是切切实实能够为科学家们提供的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谈环境,谈条件,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科学家本身。我相信,几乎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带着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技报国的初心从事着自己的科研事业,令人幸福和甘心为之奉献的是科研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科研经费、学术头衔,抑或是各种奖励和荣誉。科学家精神值得保护,而不是挫伤,应该积极倡导一种崇尚努力、崇尚奋斗的人文环境,保护和重视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不以经费、帽子、论文、奖励来给科学家们分门别类,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尊重和关爱,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放心大胆地追求心中所爱,假以时日,必定会遇见那灯火阑珊处!
背景介绍
2018年6月,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席南华院士和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院士的大力推动下,中科院学部工作局通过了《从世界范围内数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数理科学研究的突破之路》咨询项目的立项,该项目将总结世界范围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对基础科学领域革命性、颠覆性成果的产出过程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科学的重点方向布局、高水平研究基地构建、机制体制环境优化、稳定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原创性突破成果的可行之路,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了开展该项目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席南华院士和蔡荣根院士在前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议我与数学院科研处王晓欢博士,走访世界上知名基础科学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研、对话访谈、采集资料,全面了解和分析它们成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顶级科研机构的关键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是我们开启此次世界顶级科研机构之旅的初衷。
(未完待续)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返朴》,一群大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sc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