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跟着笔者的笔触,走进莫高窟第468窟精美的壁画,来了解“八岁就学”的故事。
莫高窟第468窟开凿于中唐,在其壁画中,就有这幅珍贵的教学画面。
学 堂是一个闭合的院落,
老师博士端坐在院落中央一座歇山顶殿内,
两侧厢房内学郎正读书,
同时侧目看向中间的两个人物,
表情各不相同。
院内助教正在对一名学郎进行体罚,
他端坐在石凳上,右手执鞭高高扬起,
学郎赤脚,挽起袖子和裤腿,
痛得侧过身来向着助教,
脸上的表情痛苦又无奈。
这 个 发 生 在 学 堂 里 的 插 曲 , 真 实 生 动 地 再 现 了 学 堂 生 活 和 封 建 教 育 制 度 。这幅画面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幼儿教育的场景,那佛陀的学校教育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根据《修行本起经·菩萨降生品》记载:
王问侍女:太子乐乎?侍女白言:供养伎乐,不失时节,观省太子,不以欢乐。王用愁忧,即召群臣,阿夷相言,必成佛道,以何方便,使太子留令无道志。有一臣言:唯教书疏,用系志意。即与其仆五百人俱,共诣师门。
净饭王用最美好的音乐和宫廷舞乐来供养太子,可太子并未感到欢愉,而是每天闷闷不乐,再这样下去,太子必会出家,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太子呢?有一位大臣说,只有读书,才能让小太子明辨是非之路,解除心中郁结。于是,净饭王就派遣侍从五百人陪同太子前往国师处受教。
从释迦牟尼就学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代印度贵族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中国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之后,私学兴盛,后科举作为读书人的晋升之阶,学堂教育更是成为常态。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古代往往会在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仪式多是给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敦煌,作为古代中国西北地域内伸进西域的一个汉文化据点,自古就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从北朝五凉时期」 便有设立学校的文字记载,郭瑀、刘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儒,
「隋唐两代」朝廷推行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读书成为风尚。
「唐宋时期」 敦煌设州学、县学及医学,这些是官办学堂,
除此之外,寺院还设寺学及专门从事研究佛法义理的义学,儿童从小便可入上述学校受读。
「至今」 保存下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威文庙”,
是中国第三大孔庙,可见当时河西地区的汉学之盛。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化课程结束后的悉达多太子,在体育课上又有什么傲人的成绩呢?敬请关注《话·敦煌之佛传故事》下一期《角技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