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陆”是怎么逐渐发展起来的?

2009年初,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旅游局发出一则启事,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一名员工。标题很诱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薪水也诱人:半年15万澳元;工作更诱人:大堡礁看护员。

这名看护员的工作不需要救生抢险、抓贼防盗,而是通过撰写博客、上传视频、接受媒体的跟踪访问等方式,向昆士兰旅游局及全世界报告其在大堡礁的探奇过程。这则启事,与其说是招聘工作人员,不如说是招募体验者,本质是一则广告。利用招聘过程进行造势,通过体验式的营销进行宣传,向全球推广大堡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

从空中俯瞰的大堡礁美景。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北沿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以艳丽神奇的海底世界闻名于世。独一无二的大堡礁只是大洋洲最独特的名片之一,类似级别的名片还有很多。这些都要归因于大洋洲本身的独特性。

大洋洲也称澳洲,是面积最小的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左邻印度洋,南北方向在南极洲和亚洲之间,东西与美洲和非洲遥遥相望。大洋洲的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公里,其中澳大利亚大陆769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一国几乎独占一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西兰两国的面积位列二、三位,其余各岛主要分为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个群岛,散落在赤道南北的广阔海域中。

澳大利亚原是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后与其他大陆陆续分离,5000万年前彻底独立。其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动物演化缓慢,至今保留了一些在谱系上很古老的动物。由于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有袋类动物大行其道,单孔类动物也有幸得以保存。

鸭嘴兽是一种卵生哺乳动物,属于单孔目,仍保留着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当年鸭嘴兽的标本被送到欧洲时,奇怪的外观令生物分类学家曾认为标本是人为造假的物种。上图绘于1863年。

说起大洋洲,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很多,关于人类的故事相对很少。除了没有人烟的南极洲,其他各洲那些跌宕起伏的光荣与苦难,在大洋洲的简单与平淡面前,就像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不谙世事的少年讲述陈年往事。说者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而听者或一脸茫然,或无动于衷。

大洋洲国家的故事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类是其他岛国,还有一个另类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它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领土同属新几内亚岛,如果将其划归亚洲,也许更合理一些。目前作为一个建设发展非常失败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如果不了解其地理位置,仅从照片或视频判断,很容易误认为它是一个非洲国家。

大洋洲原住民的祖先是在不同的地质年代经由东南亚地区辗转而来的。16世纪,欧洲人发现大洋洲时,这些原住民尚处于新石器时代,与南部非洲的情况相似,只是活动范围更小,人数更少。阻碍亚洲与大洋洲人们往来交流的除了大海,还有热带沙漠气候区及热带草原气候区形成的隔离带。它几乎横贯澳大利亚,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相似。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成因相同,所以发挥的作用也相近。

欧亚大陆的人们身处文明先发地区,却长期不知道存在大洋洲。不过与完全不知道存在美洲略有不同,古希腊时期,有人从保持球体平衡的角度出发,推测南半球应当存在一块大陆。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学者托勒密绘制地图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在印度洋的南面画了一块“未知的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英文名源于拉丁文,意为南方)。这种猜想并不科学,千余年中也无法得到证实,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临,终于可以实地走一遭了。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壮举首先让欧洲人知道了很多大洋洲的岛屿。后来经过各路探险家的努力,虽然已经确定肯定存在南方大陆,但在地理大发现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的时代,如果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动植物或矿产,大家只能浅尝辄止,当个匆匆过客。于是在未窥全貌的情况下,形成了南方大陆是一片荒原、地大物“薄”、毫无价值的印象。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再也没有人光顾此地,列强争夺殖民地的一幕在大洋洲居然没有上演。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失利的法国计划在太平洋的未知地区开辟新的领地,并于1767年派遣了一支探险船队。英国为了阻止法国染指太平洋,皇家学会和海军决定由经验丰富的海军上尉库克率领一支探险队去了解南方大陆的真容,以便在太平洋航道上设置据点或基地。

库克船长不辱使命,1770年4月到达澳大利亚,不仅探明了南方大陆的轮廓,厘清了此前的诸多错误认识,还深入内陆进行了部分实地考察,并在东海岸发现了一处已有土著人居住、适宜开发的地区,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将其收入大英帝国的囊中。不过这块土地太遥远了,没有显示出任何可利用的价值,库克的考察报告只能被束之高阁,直到十几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才带来转机。

1770年4月29日,库克船长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植物湾登陆,因同行的植物学家班克斯等人在此处收集到大量的植物标本而得名。

18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神速,同时犯罪案件暴增,监狱人满为患。为解决关押犯人的难题,英国曾将北美作为部分犯人的流放地。但美国独立后,英国失去了这座最大的海外监狱,把犯人流放到加拿大又担心他们会勾结美国人作乱,于是有人建议将澳大利亚开辟为新的流放地。议会经过多轮考证讨论,通过法案,决定实施。1788年1月,由乔治三世任命的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第一任总督兼司令官菲利普率领舰队抵达澳大利亚植物湾,26日在今天的悉尼举行了登陆仪式。这一天后来被澳大利亚定为国庆日。

首批人员共近1500人,男女罪犯占一半多,其他为军人、官员、随军家属及几名医生。在这里,犯人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和建设。随着一批批犯人的到来,这座监狱越来越大。军人和官员定期轮换,早期定居者很少;而刑释人员可以选择不回英国,留下定居,获得土地,自食其力,成家立业,繁衍后代。所以常说“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罪犯”并不是造谣抹黑,而是记录在案的真实历史。

这一绝无仅有的建国前传,是由澳大利亚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不同于其他的英属殖民地。英国政府提供全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关心、也不需要此地有其他的作用或价值,只要求作为海外监狱它能保持正常运转。说得更直白一些,虽然名义上是殖民地,但总督实质是典狱长,其他公职人员是狱卒,犯人是在英国本土犯罪的犯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关押地点。

澳大利亚的开篇很奇特,后来的发展道路更奇特。不过这种奇特缺乏标志性的事件或人物,诸多成就是在岁月流逝中,以滴水石穿的韧劲,通过慢工出细活的方式一步步实现的。

工业革命后,英国本土人口激增,一个解决办法是向殖民地移民,澳大利亚逐渐成为目标地之一。再加上刑释人员增多,人们要生存,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建设,澳大利亚已经不能只保持海外监狱的地位了。这片土地在原住民的手中难有作为,但是英国移民却拥有当时领先世界的技术,可以大显身手。

澳洲天然牧草资源丰富,人们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结果牛肉肥、羊毛长。不同于英国,这里只有人吃肉,没有“羊吃人”。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19世纪中期发现了几个大金矿,采金热吸引大批自由移民涌入澳大利亚,掀起过一轮致富狂潮。有了牧业和矿业两项支柱产业,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产品主要销往英国本土,同时从英国买回各种工业品。19世纪中叶前后,送来的罪犯数量逐渐减少。1868年最后一批囚犯被送到西澳大利亚,之后这项有关澳洲最早的政策被废止。澳洲从海外监狱变成了海外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与英国的各种往来更加频繁。

1854年澳大利亚发生采金工人反抗当局的尤里卡事件,造成28名矿工死亡。这是该国历史上罕有的群体性暴力冲突。

虽然澳大利亚只处于原料供应的初端、产品销售的末端,但是各项有利于澳洲社会发展的技术引进从未停止,英国对此基本是有求必应、倾囊相授。相比之下,同属于大航海后新世界的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则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这一时期澳洲的自治思想和运动已经有了苗头,不过从未想过脱离英国、独立建国。此时的澳洲人都有着浓重的英国情结,别看与英国距离远,关系却近,甚至比英国人还爱英国。

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体量增大,澳大利亚在行政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如果还是事事都向英国汇报,再获批准,则效率太低。经过协商,英国同意结束殖民地时代。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自治领在名义上成为一个国家。按理说这是一个重要事件,可是在此之前和之后,澳大利亚并无显著变化,看上去一切如常,只是多了一些自治权。澳大利亚人没有想过真正独立的事情,建立联邦不过是刚刚剪断了与英国相连的脐带,从子宫换到襁褓而已。

澳大利亚没有发生过内战,独特的地理位置足以确保安全,不需要太多的武装力量,军事、外交都由英国负责。19世纪后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下滑,但参与的战事并未减少,兵力有时略显不足。澳大利亚人认为帮助英国是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于是组建军队,受英国调遣,向海外派兵。布尔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战事澳军都曾参与。一战中,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组建的澳新军团作战勇敢,不辱使命。

二战是英澳关系的重要转折期。因受到日本威胁和局部遭受攻击,澳洲本土的防卫迫在眉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在亚洲溃败,而英国本土早已陷入战火,无力支援澳大利亚。澳政府心急如焚,拒绝服从英国的安排,执意将英国计划派往英属缅甸的澳军调回。美国是太平洋战场的领导者,澳美开始加强合作。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战后,英国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在经济上,澳大利亚对英国依赖减少,最后影响到政治关系,两国渐行渐远。澳大利亚终于长大成人,形成了政治独立的意识,民众对国家认同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先人的理解。作为罪犯的后代,澳洲人一直套着精神枷锁,忌讳提起这些往事。现在的国家令他们自豪,先人的功绩也就愈发伟大,经过一系列认识上的转变,那些先人不再是简单的罪犯,而是当年英国社会的受害者,罪刑越重,表明受害程度越深。当英国人仍以祖先的爵位和功绩夸耀家史的时候,一些澳洲人却以祖先曾是罪犯为荣;甚至通过考证家谱,先人来得越早,后人荣誉感越强。

尽管澳大利亚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独立建国,但在名义上是否放弃君主立宪、采用共和制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讨论了半个世纪,经过多轮投票,也没有结果。现在澳大利亚还有总督一职,不过已由澳大利亚人担任,英国女王名义上仍是国家的最高元首。藕断丝连,旧情难忘,澳大利亚毕竟不是美国。

大洋洲另一个重要国家新西兰的初始经历与澳大利亚不同。1642年,新西兰首先由荷兰人发现,并用荷兰的泽兰省命名。经过库克船长的详细勘察,英国认为岛上原住民毛利人数量多且民风极为彪悍,不宜殖民,能通商即可。后来随着澳大利亚迅速发展,与新西兰来往日益密切,英国开始转变态度。不过英国对毛利人没有一味采用暴力,双方经过多年拉锯,英国代表与几百位酋长于1840年签订《怀唐伊条约》,新西兰纳入大英帝国。毛利人放弃主权,但仍拥有森林、土地及其他财产权。此后,新西兰社会发展的轨迹与澳大利亚几乎相同,来自英国的移民在这里定居繁衍。他们比澳大利亚人还爱英国,也许因为他们的先辈是根正苗红的英国人。

与澳新相比,大洋洲其他岛国则是另一种发展路径。这些岛屿主要有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对于原住民来说,从衣食住行到社会组织,这些海岛与澳新没有太大差别。但在沦为殖民地后,欧洲人带来的新技术,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在这些小岛上缺乏施展空间,发展至今只有矿产、旅游等作为主要产业。另外,有些岛屿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

人们通常会将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英国的其他前殖民地及很多后发国家进行比较。澳新拥有的安逸和安全远胜他国,只有与之发展路径相似的北美加拿大勉强可以媲美。它们的发展之平顺、之成功,很容易令其他国家心生羡慕和嫉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是,在地缘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持续引进先进技术、移植优势项目,再配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少的人口数量,世界又有几处能做到呢?南方大陆的成功经验他人别说学习,许多点点滴滴如果不曾亲历,可能都无法理解。说不定只有澳洲那些独特的动物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不过随着全球一体化、新移民多元化,传入的喧嚣迟早要打破原有的宁静。经济结构相对简单、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澳洲,好日子还会延续多久呢?对于各种新变化,憨态可掬的考拉也许会感到不适,瞪大眼睛,露出惊讶的表情。

考拉也称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有袋目珍稀动物,和中国的大熊猫一样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作者 | 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