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慕和)
张发奎小传:他手下有8个新中国元帅,不抗日就当和尚的铁军英雄
1896年7月25日,张发奎出生于广东北部毗邻江西省的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客家人。1912年(16岁),张发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第二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20岁),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曾任孙中山侍卫。1922年6月(26岁),陈炯明叛变,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营长的张发奎率军对抗,后退入始兴,据山抗守半年之久,被人称为“大王”。
1923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张发奎升任团长。1925年7月,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
1926年7月(30岁),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张发奎正式担任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率部和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迅速攻占湖南,吴佩孚部退守湖北咸宁的汀泗桥。
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只有西南铁路桥可通,可谓天险,吴佩孚集两万重兵据守。
8月27日,张发奎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战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了铁桥。吴佩孚军被包围,缴械投降,十二师占领汀泗桥,取得了关键战役的胜利。
30日,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第四军因而得了“铁军”之称,张发奎也一战成名,被称为“铁军英雄”。
(从左至右:叶挺、张发奎、郭沫若、陈铭枢、黄琪翔)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了武昌后,张发奎率十二师援赣,首战马回岭,全歼孙传芳谢鸿勋部,继又协同第七军克九江、取南昌,威名远扬。1927年1月,张发奎晋升第四军军长。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分庭抗礼,而张学良的东北军与吴佩孚残部,进窥武汉。4月下旬,张发奎率四军、十一军出师河南,与张学良的25万东北军血战。最终击溃奉军主力,占临颍,克许昌,取开封,铁军逐鹿中原,威震中外。
6月13日,张发奎回师武昌,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7月,宁汉合流,共同清共。张发奎的部下,有不少共产党员且多为骨干,所以张发奎并不热心反共。
8月1日,张发奎的部下,十一军二十四师(叶挺)、新编二十军(贺龙)发动了南昌起义。张发奎率部讨伐,之后听取叶剑英的意见,没有追击,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于是,张发奎的部下,共涌现了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八个: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朱德、林彪、叶剑英、徐向前。
(十大元帅画像)
9月,张发奎率军南下广州,与崛起的新桂系争夺地盘。11月17日,张发奎发动广州政变,拥护汪精卫,驱逐桂系部队。
12月11日,张发奎的部下参谋长叶剑英,和张太雷等共产党员,趁机发动了广州起义,控制了广州。正在驱逐桂系部队的张发奎,赶紧调集部队,经过激烈巷战,才重新占领广州。
张发奎因此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被迫通电下野,赴日本留学。
1929年(33岁),蒋桂战争,张发奎回到第四军,一开始帮蒋讨伐桂系,后来联合桂系反蒋。1930年,中原大战,张发奎再次联合桂系反蒋,最终战败,从此淡出军政。
1931年(35岁),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张发奎多次请求出兵抗日:“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1935年,张发奎到南京见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
1937年(41岁),七七事变爆发,张发奎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接受日本投降时的张发奎)
8月,淞沪抗战爆发。8年没带过兵的张发奎,出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浦东,他击败了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旗舰“出云号”,给日军重大威胁,被誉为神炮。
10月30日,左翼军开始败退。张发奎同时指挥左翼军和中路军。面对残局,他仍表示:“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11月5日,日军于杭州湾登陆,张发奎腹背受敌,只好放弃上海。淞沪抗战失败了,随后南京沦陷。
1938年(42岁),张发奎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保卫战,主力损失惨重。1939年春,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备战,实际被夺去了军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发奎任广州地区的受降官。
1946年(50岁),张发奎任广州行营主任,负责清剿华南抗日游击队。1949年3月(53岁),蒋介石下野后,张发奎出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战局不利,张发奎辞职到香港定居。
(保卫武汉的张发奎将军)
他定居香港后,一直拒绝到台北国民政府任职,也未返回大陆。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终年84岁。
他死后,他的老部下叶剑英致电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张发奎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23篇作品,营员“慕和”的第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