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豪放”女冠诗人李冶为何会死?

终唐一代诗风鼎盛,能诗者遍于全国。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言:“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不过,在唐代诗坛上的主流观念仍是“翰墨非妇人女子之事”(《云溪友议》),因此一般闺阁女子多数淹没于红尘之中,倒是一些娼妓女冠却光彩耀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云:“声诗盛于三唐,而女子传篇亦寡,今就一代计之,篇什最高,莫如李冶、薛涛、鱼玄机之人。其他莫能并焉。”其中,薛属艺妓,李、鱼二人属女冠,正是独立特行的个性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交往成就了她们的诗名。至于三人的诗歌成就,当属李冶最高。

李冶,字季兰,乌程(江苏吴兴)人。季兰容貌姝丽,通琴棋书画,尤善诗歌,是唐代“三大女诗人”之一。李冶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诗写得好,诗意豪放洒脱。

幼时咏蔷薇,露轻薄之态。辛文房、傅璇琮的《唐才子传校笺》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六岁时,李冶咏蔷薇诗便言“‘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后面两句是: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其中的一句“失行妇人”,辛文房没有标注它的出处,只是在引句后交代说:后来李冶与文士交游时,是自己将父亲此担忧她的话,说给朋友们听的。因此,辛文房才说她口无遮拦,即“轻薄之口”。但是,这恰恰表明李冶个性潇洒豪放,大咧咧,不拘礼数。实际上,像“失行妇人”这些句子,可能是辛文房杜撰或道听途说或对资料的误记。因为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十分不符,要知道唐朝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朝代,况且李冶也生活于中唐时期,其父怎么会因女儿一句和年龄不相符的话“责怪”自己的女儿呢?不过,辛文房对李冶的述评总体还是较公正的。

记者无心,但看者就未必了。《唐才子传校笺》里的这段引述,让清初编订《全唐诗》的编者“盯”上了。在其卷八百五系于李冶名下的“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后,就标有小注: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很显然,清人比辛文房的叙述还要夸张。清人之所以要进行这样夸张的描述,还是迎合时代的需要,因为清代的道德规范,较之前朝更为苛刻森严。

年轻遁入道门,修行亦不得体。唐代崇道日甚,道教进入发展的鼎盛期。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奉,促使下层民众信道成风,入道修行成为一种时尚。“女冠”作为道教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迅速发展,人数大增,也孕育出像李季兰这样富有才情和诗情的女冠诗人。

年轻的李冶,开始与众多文人墨客交游酬唱,连陆羽、皎然都是其座上宾,其才气得到刘长卿的赞赏,并誉其为“季兰女中诗豪”。

《唐才子传》卷二载:“李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誇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形气既雄,诗意亦荡”是说李冶的外貌打扮以及作诗风格,均颇具男子气概,对当时的三从四德、女诫律条都摒弃;一个“荡”字,将她的豪放都烘托出来了。

实际上,道士之名只是李冶的借代身份,正是凭此身份,她才得以和当时的文人墨客吟诗唱和,留下了很多酬赠之诗。在流传至今的李冶的二十多首诗歌里,有十二首属于酬赠诗。

与李冶交往的文人雅士里,可能与之属于情人关系的为阎伯均、朱放。而在对二人的寄赠诗中,李冶的思恋也表达得较明显。如《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钟惺在《名媛诗归》中对此诗进行了评价:“离情却遍芳草,思之甚奇。然亦不说如何遍,即下句亦觉五字中自有离情在,究竟情不从芳草生也。”借芳草抒发自己的情感,即使诗人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远去的情人。因此,诗人最后满怀期待地喊出了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直抒胸臆,喊出自己爱的宣言。

另外,也写给了朱放一首情诗《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诗人真是一痴心人!她真的很想追随情人而去,只因山高水长,路途遥远才难以成行。恼人的相思还是不分昼夜,经年累月在诗人心头萦绕。那满山欣欣向荣的树木,那满坡尽态极妍的花儿,正如诗人那无法遏制地生长的情感。诗人对爱情是如此浓烈的渴望,在自己心里开出一片锦绣。相思既是苦的更是甜的,诗人把别后的无限情思,留到下次重逢的时候畅叙,期待再相逢的喜悦。相思何苦,相逢何喜!

对待朋友方面,李冶也是情谊真挚,如《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李冶有着非同一般的沧桑情感经历,因此对爱情的期望也慢慢消退,正需友情弥补自己苦涩的心灵。诗中,卧病的李冶十分感激朋友的来访,病痛的折磨诗人还可以承受,可是心灵的孤苦寂寞难以熬得下去啊。往日的情人早已不见,而好友却来访,面对此时此景,李冶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或许诗人流泪了,又或许面带微笑,反正百感交集,趁着知己来访,暂借酒兴,赋诗解愁,不管明日如何。

实际上,李冶与名士们交游酬唱时,的确放得开,相互之间还讲起荤段子。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原文如下:(李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俏之曰:“山气日夕佳”。长抑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李冶口中的“山气”,是说刘长卿有疝气;刘长卿则反击说李冶与众多男人有性关系,“鸟”指的是男根。两人都列举了人们所熟知的陶渊明诗句,却借其意而言它意。在寺庙里当众讲荤段子,足见李冶也算个老司机了。

除了与朋友交游,李冶很少远出,多数时间是在相思之苦中度过的。为了打发孤寂的时光,她也抒写很多表达自己情怀的诗,如《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在诗人眼中,海水再深也难抵相思之苦。因为海水还有边岸,相思却虚无缥缈,让人难以触摸。孤寂一人的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情人,陷入了无边的相思愁苦之中。为了排遣这寂寞无聊的时光,诗人开始将相思寄托于琴声,但是琼楼高阁还是显得十分空荡,满地的月光都是那么缠绵。让原本想以此排解相思之苦的诗人,陷入了肝肠寸断的地步。

晚年因诗风“直爽”惹祸身亡。大历末、建中初年,好道的唐德宗听闻李冶的名号,既诗才出众,又容貌俊美,于是诏命赴阙。当时正在广陵的李冶,赴京前写下七律一首《恩命追入别广陵故人》,云:“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可见,李冶对赴京面圣之事并不热心,可以说是十分无奈。此时的李冶尽管已晚年,但是一生未婚、精神自由的生活,加上经年累月的修身养性,以及琴棋书画的陶冶,她风韵犹存。高仲武《中 兴间气集》载:时人评曰:“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李冶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不过,这个阶段的人,如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李冶也是如此。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兵哗变,攻陷长安,拥立朱泚为帝,德宗外逃,李冶却滞留京城,被朱泚所“擒获”。朱泚看中李冶的诗才,因而让她写诗歌颂新朝。作为德宗逃难时被抛弃在都城的、年过半百的女诗人,李冶拿什么来抗拒呢?于是只能写了,按照历史上的一些套路,说天下归心、祥瑞频现等。

次年七月,再次回到长安的唐德宗,开始秋后算账了。赵奉一《奉天录》记载道:“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朱)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在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子。” 一个柔弱的女诗人,最终因政治巨变,成了帝王无能的牺牲品。清代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曾为其鸣不平道:“夫朱沈之乱,帝且不能守社租,委其臣妾以去,今季兰以一女子,屈于凶威,指斥本朝,盖非得已,德宗不谅其情,辄令扑杀,封建帝王之凶恶,于此可见。”

李冶诗中的荡漾的情思和“豪放”的笔致,体现出她丰富的才情与洒脱的秉性,不愧“女中诗豪”之称。而作为道士又兼诗人的她,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诗歌艺术成就, 在唐代女诗人中可谓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