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顿,嫉妒孙杨你就直说 | 嫉妒是如何产生的?

孙杨又夺冠了,可是亚军霍顿却拒绝与他合影。

事情发生在7月21日的游泳世锦赛上,27岁的孙杨勇夺冠军,同时也创造了该项目第一个获4连冠的神话!本该是得到认可与祝福的时刻,令人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获得银牌的霍顿迟迟不愿站上领奖台,不仅如此,他还劝说季军获得者也不要站上领奖台。

随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他公开表示自己不屑和使用药物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一起合影。

回顾以往的采访,可以看到,霍顿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孙杨使用药物,暗示自己的实力并不亚于他等等。

但实际上,翻出两人的比赛记录,高下立见。

那么,孙杨的兴奋剂风波到底怎么来的呢?

那是2014年,风头正盛的孙杨突然被证实服用兴奋剂,据他回忆当时接到电话得知消息一下子就崩溃了,在房间里闷了三天,不吃饭不睡觉不训练。

幸好后来国际泳联为他做了澄清,原来孙杨自从十七岁患上心肌炎后,一直靠药物治疗,而此药物的某一种成分后来被列为禁药,但是队医没有及时更新禁药名单,导致孙杨持续服用。但这种成分对提高成绩也没有实际帮助。

在这场风波中,他错过了许多重要比赛,成绩也一落千丈。为了重回巅峰,严格控制饮食,每天游16公里,最早来最晚走。他实现了他的巅峰,用自己的伤痛、努力和责任心。

面对这次霍顿的“挑战”,孙杨对个人的流言蜚语依然不置理睬,从国家的角度给出回应是: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须尊重中国。

实际上,孙杨一向配合兴奋剂检查,且国际泳联认证:孙杨并未服用兴奋剂的现象。既然都有权威的官方认证,霍顿为何几年来都迟迟走不出孙杨的“兴奋剂事件”,并且还要多番诋毁呢?

这种认为“对手服用兴奋剂才赢了自己”的假设,其实是一种否认(denial)的防御模式,为了维持自己的正面现象,将错误投射到另一方:“反正他是服用兴奋剂才赢的,所以最厉害的还是我。”霍顿这种不愿承认事实,一旦对方赢过自己就产生抗拒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嫉妒”。若转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看起来,是否有点像你嫉妒某个人时“酸酸”的自己呢。

我们大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嫉妒的体验。嫉妒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绘为一种道德上的罪过,或者一种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点。

但心理研究发现,嫉妒这种情感对我们也有一些非常正面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嫉妒。

Spielman(1971)指出,Envy的词源是拉丁语invidia ,来自动词“ invidere”,这个动词的意思是“有敌意地看着”。

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 区分 Envy 与 Jealousy

人们往往会很难分清嫉妒(Envy)和妒忌(Jealousy)这两种情绪。但其实已经有很多精神分析师(Klein,1957; Segal,1964;Spielman,1971)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嫉妒(Envy)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在这个情绪中我们只针对对方一个人;

而妒忌(Jealousy)是在嫉妒的基础上存在的,但它却针对至少两个人存在,它往往是主体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来自某个人的爱,被另一个人得到了,或者即将被另一个人(主体的竞争对手)夺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吃醋”。

嫉妒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Reynolds,2011; Smith, 2014)。嫉妒并不是在随机或盲目的比较中产生的,它总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中。嫉妒的产生需要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1. 对方与我们相像

我们会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较或被比较中,因比不上对方而感到嫉妒。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们倾向于人物,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

2.这件事和自我相关的程度高(Self-Relevance)

那些与自我相关度高的事物,是指我们一直以来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与核心的自我价值(self-worth)相联系的事物。当所比较的方面与自我的相关度高时,我们就很容易因为他人在该方面比自己更优秀,而感到痛苦——这些方面的比较最容易引起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导致嫉妒的产生。而当所比较的东西并不是与自我高度相关的时候,就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嫉妒(Smith, 2004)。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乎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伤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 主观的不公平感

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觉得那个人并不值得拥有那些优势或成就,我们会觉得那个人“运气太好”;或者会觉得,我们怎么就会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条件,影响了我们所拥有的结果(Smith, 2004)。我们会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不公平感往往是仅来源于我们的主观判断。我们因为看不到别人所克服的劣势(disadvantages),而对自己的处境看得最为前面清楚,才做出这种不公平的判断。

但研究发现,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并不被客观标准所支持,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嫉妒——我们越无法证明别人的优势是不公平得来的,我们的嫉妒感反而越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霍顿要多次强调孙杨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得冠军的。

4. 在想象中自己对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当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某件事时(想象的高控制力),我们倾向于嫉妒已经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的人。这种想象的控制力对嫉妒的影响,并不受现实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现实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象中的状态才是影响我们嫉妒感的因素。

Van de Ven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对方所获得的成就是由于运气——对于其他人而言,可以获得同样运气的机会并不大(想象的控制力低)时,人们更倾向于羡慕对方,而当认为对方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而自己也有可能通过努力得到类似的成果(想象的控制力高)时,人们更倾向于嫉妒对方(Konnikova, 2015)。

以上的四个条件都是嫉妒产生缺一不可的条件。因为,如果相互比较的对象不具备相似性,就可能导致这种比较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不合逻辑。

而与自我低相关或不相关方面的比较,则更容易让人们对比较对象产生欣赏之情,而非嫉妒。

如果主观上觉得很公平,就会对这种差距感到服气,对对方产生钦佩;而如果客观上的确存在不公平,人们会感到义愤填膺,而不是嫉妒。

如果主观上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这件事,也就不太会产生特别想得到对方所拥有的那个事物的渴望。

嫉妒有两面。心理学家区分了嫉妒善意的(benign)一面与恶意的(malicious)一面,这主要与嫉妒所造成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影响有关。

嫉妒的恶的一面

恶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了一种破坏性的意图,希望减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Hedges, 2012; Wallace, 2014),与此同时也减少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在嫉妒的这个方面的作用下,人们会通过谣言、诋毁、诽谤或其他间接的破坏行动以贬损那个被嫉妒的人。

此时,被嫉妒的人会遭受一些负面的影响:

道德诋毁

尽管人们会因为能力、成就或优势等行为层面上的差距而嫉妒他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被嫉妒人的诋毁并不直接针对行为,而是转化成对被嫉妒的人道德层面的诋毁(Smith, 2004),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行为层面的差距对我们造成的自卑感。

然而,这种道德层面的诋毁很容易让被嫉妒的人遭到更多人的怀疑,甚至被不公平地对待,从而对ta在人际关系上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霍顿的做法很准确地印证了如上观点,然而他的队友不仅不支持他,还和孙杨握起了手,国际泳联也向他发出了警告。

心理折磨

另外,被嫉妒的人则常常因为担心“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而感到不安,也因为害怕自己成为众矢之而感到惶恐。这种担忧和顾虑成为了他们巨大的心理折磨(suffer)(Smith, 2004)。

嫉妒的善的一面

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让人们有一种被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所激励的感觉。因此,人们会通过模仿、观察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尝试接近或达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

善意的嫉妒有许多潜在的好处

2011年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的研究中指出,善意的嫉妒更有利于人们在测验中创造力与智力的发挥,这种影响不同于“羡慕”,后者让人们有更好的感受,但前者能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Wallace,2014)。

善意的嫉妒不仅对人们的行为有激励意义,还在对认知层面有促进作用。Sarah E. Hill与她的同事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善意的嫉妒能够改善人们的专注与记忆(Wallace,2014)。

此外,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种社会性的比较、以及其带来的嫉妒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警醒着我们:其他人拥有了一些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的东西(Hedges, 2012)。也是嫉妒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残酷的社会资源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决定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生存策略。

1.事实检查(Reality Check)

在应对他人的恶意嫉妒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他们是否真的在嫉妒我?”。很多时候,人们会试图表现得强大以获得他人的特殊对待。但当他人并不如预期那样关照自己时,人们会误以为那是一种“嫉妒”(Eduard, 2010)。但事实也有可能只是别人并不喜欢你刻意表现出来的强大,和嫉妒无关。

2. 区分善意与恶意的嫉妒

当我们确定自己所面对的是嫉妒时,我们需要区分“无害”的善意嫉妒,和“存在潜在威胁”的恶意嫉妒。后者才是需要我们做出应对的“嫉妒”。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认为,与恶语中伤自己的人坦诚、直接(并不代表鲁莽冲动)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3. 做好自己,不要为别人的问题付出自己的代价

“在笼子出生的鸟,会以为飞翔是一种病。”你不需要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以获得和嫉妒者之间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以上,晚安~

Reference:

Eduard, J (2010). Dealing with envious people. PeopleSkills Decoded.

Hedges, K. (2012). The real reason you’re jealous of yourfriend’s success.

Konnikova, M. (2015). Can envy be good for you. The NewYorker.

Salovey, P. & Rodin, J. (1984). Som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social-comparison jealou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47(4), 780-792.

Smith, J. (2014). How successful people use envy to getahead. Business Insider.

Smith, R.H. (2004).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 TheSocial Life of Emotions: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iedens,L.Z.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ynold, M. (2011). Envy can be good for you. PsychologyToday.

Rosenberger, J. W. (2005). Envy, shame, and sadism.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33(3),465-489.

Rosenblatt, A. D. (1988). Envy, identification, andpride.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Russell, Bertrand (193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NewYork: H. Liverwright.

Wallace, J.B. (2014). Put your envy to good u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