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为什么将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晤分为两个会议?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关键一年。在太平洋,美国逐渐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在欧洲,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投降;苏军在苏德战场上也开始了战略反攻。同时,盟军准备登陆欧洲大陆的“霸王行动”也提到了日程。

而逐渐取得同盟国领导地位的美国,则积极倡导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晤,商讨反法西斯战争统一协调的问题和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等事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可以一个会议解决的问题,却非要分别举行两次会议,这是为什么呢?

斯大林坚决不参加《开罗会议》的原因。

首先,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日本侵华战争说起。抗战爆发后,中德双方的军事合作“蜜月期”也走到了尽头,德国军事顾问团撤走,援建的30个德械师也很快消耗殆尽。这个时候的中国,可以说是孤立无援,苦苦支撑。

到了1937年,事情有了转机。苏联为了遏制日本的野心,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给予了大量物资援助,甚至派遣苏联航空援华团前往中国,支援抗战。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援,直到1941年。

原来,一战后迅速崛起的纳粹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昭然若揭。为此,苏德双方秘密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前,为了避免来自远东的危险,苏联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苏关系走到尽到,从某种角度来说,双方从友好变为敌对。更何况,苏军正在战略反攻之际,自然不愿意与日本撕破脸,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因此,不愿与中方“同框”出现。

其次,斯大林看不上贫国弱兵的中国。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罗斯福拉拢中方加入四国会晤,提高中方的国际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强,而是为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但在斯大林看来,这么弱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与其对话。

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作为一个亲美的政府,对外讨好西方,对内残酷镇压,这是苏联人不能接受的。不参加就是要表明这样一个态度:对西方国家肆意拉拢和扶持己方势力的行为,表示不齿和反对。

斯大林坚决不允许中方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原因。

一是,没有必要让中方参加。《开罗会议》主要讨论的是东亚地区对日作战和战后安全秩序的问题,而《德黑兰会议》商讨的是,欧洲战局和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等问题,与中方关系不大。

二是,在三大国的会议上,还有许多不便中方知道的议题。尤其是苏联答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但作为交换,苏联要求中国大连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苏军可以自由出入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二战中承担压力最大的军事大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是斯大林必争的。美国可以不顾苏联的感受,肆意公开的拉拢和扶持自己的势力,增强影响力,苏联自然可以断然拒绝,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面对强势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也深感苏联在对德战争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不好再说什么,提出在《开罗会议》闭幕两天后,举行没有中方参加的《德黑兰会议》。于是,这两场“说奇怪,也不奇怪”的国际会议就这么召开了。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开罗会议》背后的真相。

首先,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事务,提高了国际地位,并最终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都是4万万中国军民不怕牺牲、不做“亡国奴”的英勇抗争赢得的。

现实是,在1943年一年中的十几个重要国际会议中,这是中国参加的唯一一个会议。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国虽然跻身四强,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美梦,在大国眼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任由摆布。

其次,按照《开罗宣言》的规定,中国收回了自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被日本占领的大片领土,恢复了主权。同时,还成为战后处置日本的依据,在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结束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后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被三大国争相出卖和瓜分,全然没有一个大国该有的尊严。虽然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十分“友好”,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听话”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弱国无外交”。真正让中国人有尊严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所以,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一个国家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永久的和平。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