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明清古董刀剑收藏中,中日刀剑交流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收集的古董刀剑实物中,有一些刀上有罕见铭文。铭文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可辨,但都可以互相对照确定是老刻。无图无真相,让我看看那些铭文为“日本国”的刀剑吧。类型一:中国式刀装平造窄刃刀。下图为北京私人藏家藏品:
下图为左侧铭文依稀可见“日本国XX州”等字样:
下图为佩刀在杭州刀剪剑博物馆中展陈 原镡磨损过大,从刀刃身前段滑落。早已缺失。中式装具把箍与刀首均为铜质,表面浮雕卷草纹饰:
下图为篆书铭文清晰可辨内容为:“日本国沙麾州宝高造”:
另外一些平造窄刃刀的鱼子地清晰铭文:日本国红毛州宝高造。所谓鱼子地是指錾刻篆文后,再于空白处布以地子纹。布地子纹,一是为了掩盖制作时留下的瑕疵和粗糙(如制作时不小心留下的小坑、划痕等);二是为了除去表面的反光;三是为了美观,是器物呈现立体感和明暗对比感。小点的圆珠状的称鱼子地。大一点的圆珠纹亦称珍珠地。再有,也许朋友会问下图这个囯字怎么可能是简化字呢?其实简化汉字古以有之,在古代器物中相当常见。早在东汉便出现了的简化“囯”。这个“囯”,“囗”里从“王”,可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图另一侧铭文XX成功天下太平:
类型二:中国式刀装镐造刀身。笔者自藏比较完整铁鋄银卷草纹方装具 镐造刀身 鞘尾及后半截木鞘缺失:
下图左图可见模糊阴刻鱼子地铭文“日本国X”,右图铭文无法辨识:
类型三:日本刀式样镐造刀条,注意这个茎的状态已经不是中国刀茎的通常状态。鱼子地铭文“(日本国X)毛州宝高造”:
基本同期日本刀姿形比对:备州三原贝住正X作 天文廿年1551年 日本刀分期属于末古刀吉林私人藏家藏品:
类型四:中国式刀装平造雁翎刀形。仿日本薙刀开樋 广州私人藏家藏品:
篆书铭文“日本国沙母州宝”“XXX国为吴高”:
基本同期日本薙刀改制的短刀比对 山西私人藏家藏品: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国造成了日本史上两个名刀匮乏期?》中已经讲了日本对明通过勘合及走私贸易大量出口日本刀,因为订单剧增,导致束打物的出现,刀剑质量下降,那么这些日本国款的刀是不是对明贸易产物呢?日本宽永十一年(1634)明崇祯七年五月以后,日本严禁输出兵器,然而走私活动恐难禁绝。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1696年)在《广东新语卷16 器语 刀》中记载,当时市面上有“红毛鬼子”叫卖日本刀,因为有澳门这个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门随处可见,当然也可以从澳门进入内地。明末清初时将中国人管荷兰人称为“红毛鬼”,以后以“红毛”泛指西方人。笔者认为铭文为日本国红毛州/沙麾州诸如此类的这些佩刀的年代基本符合明末清初的特征,应该是当时的遗留。所谓红毛州也许和“红毛鬼”有关?我举个例子,都知道阿拉伯数字是印度发明的,但通过阿拉伯传入西方,遂得此名。会不会在明清之际有人想找高品位的日本刀,但不知途径,从西方人那儿买了刀,就以讹传讹刻上了日本国红毛州字样?日本即没有红毛州也没有沙麾州,日本历史上更没有叫宝高的刀匠。众所周知,日本刀的刀匠信息铭文在茎上而不在刃身上,但部分日本刀刃身近刀根处上确有雕物。下图为日本刀雕物图例:
日本刀的雕物文字多以梵文为主:
实物观察这些铭文为“日本国”款刀的锻造和姿形,并不具备当时(末古刀期--新刀期)同类型的日本刀的特征,而是和当时中国所造的仿倭刀类似。
所以笔者大胆推测这些“日本国”款刀可能并不是日本本土刀,或者日本刀改型,而是中国刀匠为弥补进口日本刀不足的贴牌代工的仿作。即便是仿作,历经几百年风雨,“日本国”款刀存世也是颇为有限的,笔者十余年过眼古刀逾千所见收藏者实物连同照片在内,“日本国”款刀也不过十余把。这些刀也给中日刀剑交流史上留下了历史见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