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两个关于乌鸦的小故事。
故事一
时光倒回到十年前,那会儿我还在上中学(171,家住北京东城附近的估计听过)。
学校离家有20分钟骑车路程。冬天的清晨,骑车上学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一小群一小群的乌鸦从城里往城外飞。
在万物皆往城里涌的早高峰,能看到这么一波往城外运行的生灵,实在是十分清奇。更奇妙的是到了放学时间,这些乌鸦又跟约好了似的从城外飞回城里。
来来回回的乌鸦看多了,我就开始思考一个十分高端的问题:
这些乌鸦为啥每天城里城外的折腾?
城市的乌鸦每天也会像上下班似的早上跑路,晚上回来。John Benson摄,原图地址:goo.gl/pyJwoq,共享协议:CC BY 2.0
故事二
北京师范大学南门附近有条著名的“天使路”。冬日的黄昏到清晨,这里路边的树上会停满乌鸦,黑压压一片;树下的路上则是白花花一片——不是下雪哦。传说,在北师大没有被天“使”(屎)砸中过,就不算上过北师大。
近两三年北师大的乌鸦群有所移动和分散,不像以前那样集中在天使路,不过在北师校园里(以及隔壁的北邮)总数仍然不少。
那么,除了北师大,北京或者其他地方还有哪儿能看见这种活动规律的乌鸦群?它们又为什么每天都飞来飞去?这些乌鸦的活动跟我们的生活以及本地的环境变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城市越冬乌鸦的秘密。
乌鸦是很多城市(比如北京)的一大特色。Tomi Lattu摄,原图地址:goo.gl/k7e9HE,共享协议:CC BY 2.0
四九城的乌鸦
冬季在北师大活动的乌鸦,大致有一万只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北师大的在读本科生总数。整个北京越冬过夜的乌鸦当然更多,估计至少有五万只(估算的,非系统性数据),夜宿的地点也远不止北师大一处。
家住北京城内的朋友可能对这货印象更深——沿着长安街,从东单/王府井,到天安门两侧,再到西单,才是北京冬季夜宿乌鸦的核心栖息地,这些区域都能看到不输给北师大甚至更为壮观的鸦群。而四九城外就远没这么热闹了。除了北师大,似乎也就是万寿路/五棵松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乌鸦夜宿区。
我叫小嘴乌鸦
北京地区叫乌鸦且羽色全黑的鸟有三种: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和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其中,大嘴乌鸦和秃鼻乌鸦主要见于郊区;而北京城里集大群过夜的乌鸦,绝大部分是小嘴乌鸦。
从左至右滑动图片看全部三张配图,分别为大嘴乌鸦、秃鼻乌鸦和小嘴乌鸦。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小嘴乌鸦在国内除了青藏高原腹地之外基本全都有分布,不过黄河以北更为常见。北方的小嘴乌鸦一部分是留鸟,不怎么迁徙,不过也有一些冬季会南迁到华东甚至华南。冬日北京城的一大堆小嘴乌鸦里,既有夏季在西北山区繁殖的,也有从东北南迁过来体验帝都之冬的。
飞行的小嘴乌鸦,向右滑动图片可以看不同角度的照片哦!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乌鸦的生活
这些在市中心夜宿的小嘴乌鸦们在第二天清晨日出前后会三三两两地飞出城,个别比较懒的在日出一个多小时后才晃晃悠悠地动起来。它们白天出城的目的地又是哪儿呢?
是城外的垃圾场。
乌鸦是杂食性鸟类——这是比较高雅的说法。真相是,乌鸦什么都吃,而且尤其喜欢食腐。所以,从垃圾堆里的有机垃圾里找吃的,是乌鸦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小嘴乌鸦在吃一只死猪。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大嘴乌鸦在吃一只死猪。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北京有两千多万人,这么多人产出的垃圾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垃圾绝大多数都被运到郊区的几处垃圾处理场填埋,而填埋场所又大多是开放的,对乌鸦们来说,这里就是拥有无限大餐的天堂。
北京城市化建设很快,人越来越多,自然垃圾也就多了起来。因此,能养活如此多的乌鸦也就不奇怪了。
这位摄影师把乌鸦吃垃圾拍得十分清新脱俗。diane cordell摄,原图地址:goo.gl/t7ZpWw,共享协议:CC BY-NC-ND 2.0
城里城外
对小嘴乌鸦来说,既然郊区有这么多垃圾场都是天堂,那就在天堂里吃、天堂里睡得了,干嘛还要跑城里来?要知道,从市中心到最近的垃圾处理场至少也得飞十几公里,更多的垃圾场则远在昌平密云这类地方。一天往返城里城外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图啥?
因为天堂冷啊。相比之下,城里就暖和多了。大家都喜欢在暖和的地方睡觉,乌鸦当然也不例外。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因为她和郊区相比,有更高密度的建筑、交通和人口,以及冬季更高效率的供热系统(仅限北方)。这样的设计,使得城市的温度明显高于附近郊区,也就是传说中的“城市热岛”现象。
越是大城市的市中心,城市热岛越明显,且热岛现象在夜间会更强一些。比如北京,冬季夜间的城区可以比郊区气温高3℃左右。
这是北京市区2002年热岛强度的小时级波动,纵轴是热岛强度(表现为城乡温差),横轴是时间,从00:00到23:00。很明显,晚上18:00以后到第二天早上08:00以前是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候(王喜全等,2006)
城市对乌鸦而言的另一处吸引力在于树。大量高大的乔木被种植在城市公路边以及公园和校园里,而郊区绝大部分地方则是以农田为主,树都被砍得差不多了。
乌鸦喜欢集群停在树上睡觉。更多的树意味着能容纳更多的乌鸦停歇,这样使得鸦群能够及时发现危险(比如接近树木的猫或者黄鼬),还能充分满足乌鸦们的集群社交欲望——它们在睡前特别喜欢吵嚷一番。
所以呢,乌鸦大量进城,和所谓生态环境改善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在枯树上集群休息的乌鸦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任何接近的危险。Joshua Mayer摄,原图地址:goo.gl/fxD5Pi,共享协议:CC BY-SA 2.0
国内国外
不止是北京,华北和东北的很多地方冬季都有小嘴乌鸦集中夜宿现象。比如天津、河北还有辽宁的一些大城市。“XX市冬季又见大群乌鸦”的新闻屡见不鲜。可惜由于乌鸦并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并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国内关于乌鸦在城市夜宿这一有趣话题的学术研究极少,而且发表之处也不是什么重要期刊。
这事儿不赖科学家,毕竟这种课题确实是很难要到经费的……
乌鸦们去城市集中越冬夜宿,然后白天去垃圾场找吃的这种事儿国外也不罕见。比如芬兰的小嘴乌鸦(芬兰分布的是黑灰相间的小嘴乌鸦cornix亚种,或称冠小嘴乌鸦);再比如美国加州的短嘴鸦(Corvus brachyrhynchos),都会找城市越冬。
隔壁的日本也有类似的现象。在东京,每年冬季有大约十万只大嘴乌鸦选择进城夜宿。当地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进城的乌鸦数量显著增加,很可能跟食物来源愈发丰富有关(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垃圾越来越多)。
很多大城市里,都有关于乌鸦的故事。Taymaz Valley摄,原图地址:goo.gl/rjdG2N,共享协议:CC BY 2.0
乌鸦与我们
有一大群乌鸦当邻居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太多的乌鸦确实会造成一些困扰,比如住在乌鸦夜宿地附近的朋友会觉得吵;而且大量的乌鸦意味着无数的鸟粪,要是树下有条路(比如北师大天使路),那么清洁工作就会十分令人头大,万一路边停了辆车,那这车就彻底悲剧了。过多的乌鸦在市中心聚集,还会有一些卫生防疫方面的潜在问题。
此外,有的乌鸦会把翻垃圾的习惯带进城里。国内还好,垃圾桶够结实,经得起折腾。但是像日本这种地方,各家会把垃圾袋统一搁在门口或者垃圾站,于是就经常会有乌鸦过去把垃圾袋拆掉然后大吃一顿(吃完并不负责收拾)。比如东京的十万只大嘴乌鸦就十分热衷于干这种事儿。
把垃圾袋拆得乱七八糟的乌鸦,场面十分壮观。Jackson Boyle摄,原图地址:goo.gl/ZjSAkW,共享协议:CC BY-NC 2.0
日本人的解决方法是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推广编织网和金属栅栏,这样乌鸦就啃不动了。当然并非全日本的垃圾站都有这种设施,所以乌鸦们仍然能在社区里找到可以拆的垃圾袋。
防乌鸦纱网,挺萌的。Rick Cogley摄,原图地址:goo.gl/6UUzPS,共享协议:CC BY-NC-ND 2.0
不过,虽然乌鸦太多了导致有时候有点儿烦人,但是能在大城市的市中心看见这么多鸟还是挺不错的——一座城市要是只有密密麻麻的人和建筑而没有其他活物,那也太可怕了。
北京这几年正在推广两件好事儿:一是垃圾分类处理,二是垃圾场部分封场作业。这两件事都有助于减少露天垃圾场地的面积,可以让乌鸦不至于太过集中。
最后,我想用几年前北京台关于北师大天使路(乌鸦夜宿地)的一段视频里里,记者对俩萌妹子(北师大学生)的采访作为结尾:
妹子甲:“走天使(屎)路都心惊胆战的,有时候我们管这个(被天屎砸到)叫中奖,没有中过奖,就在师大都觉得很遗憾。”
记者:“(关于每年冬天北师大乌鸦聚集在天使路的事儿)知道为什么吗?”
妹子乙:“这个不知道,不过,(有乌鸦)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