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盲蛇科Typhlopidae
属:钩盲蛇属Ramphotyphlops
种: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情人节对于成双成对、携手同行的情侣们来讲,是浪漫的。可对数量同样不少的光棍、“单身狗”而言,却是欲哭无泪。
在残酷的自然界,情况往往也是这样。每值动物的繁殖季节,雄性的争先恐后,雌性的精挑细选,仿佛已成了固定的图景。一般来讲,为了将优质基因传递下去,只有相貌出众或能征善战的雄性才会被雌性挑中作为配偶,竞争失败者往往只能望“美”兴叹。也许这看似很不公平,但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如此,在很多可怜的小伙子“认清现实”的同时,种群的香火也将随着优质基因的保留而不断延续。
然而,与上述循规蹈矩繁殖的动物相比,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物种,真是个十足的奇葩。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是一种无论相貌还是行为都非常古怪的蛇,它隶属于盲蛇科Typhlopidae的钩盲蛇属Ramphotyphlops,拉丁种本名“braminus”系印度教名词“婆罗门Brahmin”的拉丁化。它在中国也被称为“铁丝蛇”、“铁线蛇”,还被民间传说扣上了“绞断人手指”这种荒诞不经的大帽子。
钩盲蛇 引自Califonia Herps
提到盲蛇,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对它名字里的“盲”字感到好奇。没错,盲蛇超科下辖所有物种的眼睛都没什么卵用,往往隐在眼鳞之下,仅有感知光线强弱的微弱能力。这种特化视觉器官的形成完全是出于盲蛇对其营穴居生活的适应——我一辈子见不了几次光,要眼睛瞅啥?钩盲蛇真正发挥感觉作用的器官是与其它蛇类相同的舌,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了。
近年来,“挖土挖出大蚯蚓,专家鉴定系钩盲蛇”的类似报导经常出现在我国南方。首先,钩盲蛇的体型非常袖珍,成体大多全长也只有十几厘米,是全世界最小的蛇之一(最小的蛇为细盲蛇科的卡拉细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产于加勒比海的岛屿上)。其次,钩盲蛇完全营穴居生活,深居简出,与人们对蛇类的基本印象严重不符。且盲蛇头小,与躯干分界极不明显,身体又呈圆柱形,再加上由于特殊的头骨结构(方骨不发达),它们无法像大部分蛇类一样张大嘴吞食猎物(钩盲蛇在野外主要捕捉直翅目、双翅目昆虫及其幼虫作为食物,处理这些无脊椎动物不需要方骨发达的性状),搁不是很了解动物的人一看,还真与蚯蚓长得八九不离十。
钩盲蛇的头部 引自Ecology Asia
钩盲蛇头部细节 引自MarkO'Shea-The Official Website
钩盲蛇尾部的角质刺 引自Califonia Herps
刚刚提到了,钩盲蛇的目击记录经常在我国南方出现,而该物种的另一神奇之处就在于分布极其广泛,光原产地就占据亚洲、非洲大片面积的它们,竟搭上了人类活动的顺风车,藏在花盆里、泥土中漂洋过海,抵达了大洋洲和美洲。放眼世界,已经很难找到未被钩盲蛇解放的“净土”了。据了解,钩盲蛇各居群的形态差异并不大,种内也无亚种分化,如此保守的演化与其无竞争、天敌之忧的穴居生活模式所创造的广适性是分不开的。
钩盲蛇捕食昆虫 引自环球网
关于钩盲蛇,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过着隐士般生活的它们,生境却经常与人类活动相交集。纵观各大网站论坛上人们找到钩盲蛇的方式:什么钓鱼挖蚯蚓挖出来、花盆里揪出来、锄地铲出来......方式千奇百怪,但总能把隐居的小蛇拉进公众的视野。没错,无论是苍莽的山林还是小巧的花盆,只要是有土能钻,就有钩盲蛇分布的可能。当然了,隐士还是隐士,我不少听多年出野外的朋友说过自己从来没见过钩盲蛇。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市林皆隐,隐神也。
介绍了一些钩盲蛇的信息,还没怎么和题目对上。钩盲蛇不仅在生活史上神出鬼没、难以琢磨,它们在蛇亚目独一份的生殖策略也着实让人瞠目结舌。正如文章题目所描述的那样,其貌不扬的钩盲蛇根本不需要、也无法像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循规蹈矩营两性生殖。钩盲蛇除极少数被证实为雄性以外,绝大部分都是雌蛇。它们能通过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方式,其卵细胞在不与精子发生受精作用的情况下仍能进行发育。也就是说,钩盲蛇只需雌性单性便可传宗接代。而它们的后代由于只带有母体的染色体,也都为雌性,并继续营孤雌生殖。放眼整个动物界,孤雌生殖的行为大多被记录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身上,爬行纲中,目前被记录孤雌生殖习性的大多为蜥蜴,如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华丽巨蜥V. ornatus和鞭尾蜥属Chemidophorus的一些种类......蛇类目前仅确定钩盲蛇营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特殊性在于后代只带有母体的染色体,而熟悉遗传学的朋友们应该能分析出来,这并不是一种稳定的遗传方式,因为孤雌生殖多代后,因为子代基因库过度单一,所以容易使种群的适应能力出现下降。为应对这一隐患,钩盲蛇种群中仍有少量雄性存在并起到基因库多样性的作用。若条件允许,钩盲蛇全年可以繁殖,大部分文献报导其为卵生动物,一次产卵2~8枚,但实际上,钩盲蛇不仅会产卵,有时甚至能从泄殖腔产出小蛇,营卵胎生繁殖。关于这两种生殖方式的联系和选择,我并未看到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在此不做探讨。而有关钩盲蛇孤雌生殖习性在演化、生态学上的意义,我也没有过多了解,希望阅读过相关资料的老师能加以补充。
卖萌的钩盲蛇 引自人民网
正如前面提到的,钩盲蛇在我国境内属于分布非常广泛且在合适生境丰度相当大的物种。虽然刻意寻找不一定有结果,但朋友们同它们邂逅的机会肯定还是不少。希望下一次见到钩盲蛇这一神奇生灵的时候,大家能少一分恐慌,多一些怜爱。用双眼观察,用心灵体会它们独特的魅力。
发现钩盲蛇的新闻 引自人民网
在文中,我使用了“挫”这样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来描述钩盲蛇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的形态特征。
但请大家明白,这仅是一句玩笑话。
在我眼里,人们不应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强制用美与丑来划分动物,不应因为不客观的刻板印象而对某个类群带有偏见,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动物的生活。我坚信动物的魅力远不仅仅是华丽的体色和符合人类审美的可爱。它们在自然界所表现出的千奇百怪的习性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欣赏,倾慕的。另外,钩盲蛇对生境和食物都有特殊要求,并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正常情况下如果遇到请放它们一条生路。
作者:乔梓宸(@鳞虫寻踪)
审修:蒋珂(@蒋珂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