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观音座莲此莲非彼莲
某日,酷爱养植花花草草的退休工人俞大伯在花卉市场里闲逛,一个熟悉的名字忽然映入他的眼帘——“观音座莲”。俞大伯上前仔细观看,不禁有些愕然:在他的印象中,观音坐莲好像应该是一种多肉类植物啊;可是,眼前的这盆“观音座莲”,叶片长得纤细而又舒展,仿佛鸟类的羽毛一般,分明就是蕨类植物的样子嘛!满心疑问的俞大伯好奇地咨询卖花的摊主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摊主指指那张花名牌,笑着说:“大伯,您看看仔细哦!”俞大伯再定睛一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观音座莲”四个字前面,还有“原始”二字。
此莲非彼莲
其实,俞大伯看得还不够细致:“原始观音座莲”不仅比“观音坐莲”多了“原始”二字;而且,它的“座”字也比观音坐莲的“坐”字多了一个广字头。所以,此观音座莲非彼观音坐莲,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
正如俞大伯所了解的,观音坐莲是景天科长生草属一种小型多肉植物,又称长生草、观音莲,原产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山区,是近年来销量较大的多肉观叶植物之一。其植株具莲座状叶盘,端庄典雅,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其叶色富于变化,根据品种的不同,有灰绿、深绿、黄绿、红褐等颜色,叶顶尖端既有绿色的,也有红色或紫色的,其中紫红色的叶尖最为别致,常被用作中小型盆栽或组合盆栽;其花朵细小,呈星状,粉红色,十分可爱。发育良好的观音坐莲植株,会在大莲座下面着生一圈小莲座,每年的春末还会从叶丛下部抽出类似吊兰的红色走茎,在走茎的前端又长出莲座状的小叶丛。
而原始观音座莲是观音座莲科原始观音座莲属的一种多年生蕨类草本植物,仅产于我国云南东南部的局部地区,属濒危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株高可达80~120厘米,属于陆生的高大蕨类;其根部粗壮,肉质,光滑;根状茎较短,肉质,近直立;叶簇生,叶柄长约40~60厘米,上面有宽沟糟,绿色,草质,中央稍下处有节状膨大;鳞片多数,狭披针形,棕色,宿存;其叶片较大,草质,卵形,一回羽状;羽片2~4对,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形状相同,但体积稍大,侧生羽片具柄,斜出对生,最基部的侧生羽片长12~15厘米,宽约3厘米,其上的羽片长17~20厘米,中部最宽处4~5厘米,呈宽披针形,基部楔形,先端渐尖,羽柄长1厘米,膨大,具鳞片;叶边全缘或略呈波状,顶部具锯齿。
同门弟兄真不少
原始观音座莲是真蕨植物门厚囊蕨纲观音座莲目中进化得比较好的一种蕨类。该目包含了观音座莲科、合囊蕨科、天星蕨科和多孔蕨科4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其中,观音座莲科、合囊蕨科和天星蕨科在我国均有分布。
早在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观音座莲目植物就已经发育得非常旺盛,那时候的观音座莲呈树蕨状,具有巨大的羽状复叶;到了中生代晚三叠世,观音座莲科仍有不少代表品种。这类植物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如:根状茎肥大,肉质近直立;叶柄基部呈托叶状,肉质,并以关节和根状茎相连;叶片通常为1~2回羽状,羽片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或小羽柄上;孢子囊着生于叶片下面的叶脉上,形成线形或长圆形的分离孢子囊群或圆形的聚合囊群。
观音座莲科是这四科同目蕨类植物中品种最多的一科,包含了3个属;其中又以观音座莲属种类为多,仅在我国就有50余种,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日本也有分布,常生长在林下溪边或沟谷边。
因此,细数原始观音座莲的“同门弟兄”还真不少,比如圆基原始观音座莲、斜基原始观音座莲、尖叶原始观音座莲、尾叶原始观音座莲,等等。其中比较典型的相似物种,当属福建观音座莲和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福建观音座莲别名福建莲座蕨,又称地莲花、马蹄蕨、马蹄树、牛蹄劳、羊角串、狭羽观音座莲等。从外观形态上看,福建观音座莲与原始观音座莲极为相似,最明显的区别就在其复叶上:原始观音座莲是一回羽状复叶,只有2~4对羽片;而福建观音座莲是二回羽状复叶,羽片有5~7对。另外,福建观音座莲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香港等地,产地上也与原始观音座莲不同。
另一种同属植物亨利原始观音座莲,与原始观音座莲就更为相似了,从外观形态上几乎很难将两者加以区分。当然,从产地上看,这两种蕨类植物还是有所差异的:原始观音座莲仅产于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分布范围相当狭窄;而亨利原始观音座莲不仅分布在云南,在湖南、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岁月无痕 风采不减
正所谓“人如其名”,植物也是一样。原始观音座莲是蕨类植物中最为原始、古老的种类之一,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区系起源等均有一定的价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古老的蕨类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推移而逐渐消逝,反而焕发出依旧亮眼的风采。凭借着翠绿的叶片和奇异的姿态,原始觀音座莲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
原始观音座莲喜生于季节性雨林的阴湿环境之中,特别是山坡下部沟谷的边缘地带分布最多,所在地多为酸性的赤红壤或红壤,植株通常长得高大醒目,是构成草本地被层常见的植物品种。
每年早春,原始观音座莲的根茎上就会萌发出新叶芽,嫩时卷曲成球状,样子非常可爱。随着植株的逐渐成长,叶柄渐渐伸长,新叶也随之开展,潇洒飘逸的株型开始展露风姿。到了七八月份,孢子囊群在原始观音座莲的叶背上显现,这些孢子囊群大多呈线形,长10~20毫米,由60~160个孢子囊组成,位于中肋和叶边之间,彼此被等宽的间隙分开,隔丝为红褐色,细长、节状、分叉,比孢子囊群稍长一些。11月,这些孢子囊成熟,孢子开始在空中飞扬,并在适宜的环境里长成原叶体。虽然原始观音座莲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但其孢子繁殖的特性决定了原始观音座莲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更显珍贵。
除了可供研究和观赏之外,原始观音座莲还有颇具开发潜力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其硕大肉质的根状茎呈褐色,土名叫山猪肝,含有大量淀粉,可用于淀粉提取,亦可直接食用。另据相关医药典籍记载,原始观音座莲性寒味苦,有安神、解毒、止血、祛风湿、清热利尿、燥湿止泻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湿热腹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等。
【责任编辑】赵 菲
作者:陈博君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