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妈祖重镇是哪里?为啥值得一游?

北方妈祖重镇——天津天后宫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道出了天后宫与天津卫的历史关系。天津的建城史可追溯至明永乐二年十一月廿一(1404年12月23日),也是我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这座古今兼容、中西合璧的城市。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交汇处,东濒渤海,北靠燕山,海河蜿蜒穿行在城市之中。金朝贞佑元年(1213),在海河三岔口设直沽寨(元朝改名海津镇),在后续的发展之中,这里成为南北漕(海)运的中转站。直沽因漕运集聚、中转而逐步兴起、筑城、立庙,明永乐年间更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妈祖其人

妈祖,闽南语“娘妈”之意,源于宋代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林氏女。其人原名林默,自幼聪慧好学,通晓天文地理,熟悉水性,能测吉凶,消灾除险,乐于助人,人称“神女”“龙女”。传说她在28岁时因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牺牲,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其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乡里人为纪念她,在家乡建祠立庙,虔诚敬奉,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林默化身海神,人称“妈祖”,这样代代传续,从莆田到福建,到中国沿海,再到海外,广布28个国家和地区,有6000多座庙宇供奉她。从宋代到清代,妈祖得皇帝褒封36次,从“夫人”到“天妃”,到“天后”,再到“天上圣母”。

妈祖来津

从宋朝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远胜北方。元朝代宋,定都大都(北京),为了维系京师的发展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大量粮食物资由南方运往北方,主要交通渠道就是海运。天津濒临渤海,海河连接海津与大海,海津镇三岔河口码头就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枢纽。参与海运的船员主要是南方人,他们知道海运的风险与不测,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祈求妈祖保佑,于是妈祖随船北上落户津门。

天津天后宫内的妈祖塑像

元泰定三年(1326),皇帝下令在三岔河口码头附近建天妃宫,供人们祭祀海神天后,以保障海运安全,同时当地百姓也来此祭拜求子求财、免除病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敕封海神娘娘“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封号,天妃宫更名为“天后宫”,民间俗称“娘娘宫”。同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世界三大妈祖庙。从元至清,天津先后建立过27座天后宫,比较著名的是坐落在海河以东的大直沽天后宫(俗称“东庙”,已毁,现原址建“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和海河以西的东门外天后宫(俗称“西庙”)。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东门外天后宫。

特色建筑

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古文化街(宫南、宫北大街)正中的天后宫,历经多次修复,是天津市区的重要建筑群。天后宫建筑整体坐西向东,面向海河,占地面积53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由戏楼、幡杆、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两侧配殿及张仙阁等组成,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

山门是天后宫院落的正门,门外有一对铜铸麒麟,据说来祭拜的人身上哪里疼痛就摸麒麟对应的部位,手到病除,十分灵验。山门上书写“敕建天后宫”,与戏楼上的“乐奏均天”遥遥相对。山门前有约26米高的两座幡杆为明清遗物,左幡书有“津门艺萃百肆迎春”,右幡书有“溟波浴日济运通航”。戏楼、幡杆外加天后宫广场在山门(正门)之外,是过往祭祀天后的场所,现在这里成为游客休憩、集散之地,年关时有售卖年货的小摊位。进山门,迎面是一座木牌坊,正面书有“海门慈筏”,背面书有“百谷朝宗”。两侧是新整修的钟鼓楼。之后便来到前殿,面阔三间的过堂殿门匾上书有“三津福主”,里面供奉王灵官和加恶、加善、千里眼、顺风耳塑像,形象别具特色。

正殿和正殿里供奉的天后娘娘

再往里(西)就是正殿,这是天后宫的主体,平面呈“凸”字形,前接卷棚抱厦,后面凸出部分为凤尾殿。殿内主供“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帔,头戴凤冠,慈眉善目,仪态端详。四位侍女分立左右,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捧印绶、抱宝瓶,殿内两侧陈列銮驾一套。神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人们供奉的各种物品。

正殿后是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的砖木结构藏经阁,阁内的壁碑有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的碑记。藏经阁后是启圣祠,系供奉天后父母的三间小殿。正殿和藏经阁两侧有20间配殿,供奉药王、财神、关帝、六十甲子等神。这些建筑以过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建筑群落,由于主体供奉天后娘娘,外加各路道教神仙,这里也被认为是天津重要的道教建筑群。

文化原点

天后宫历经700年的沧桑,其功用也在不断丰富与充实。

酬神祭祀 天后宫最初的设立是为天后娘娘找个北方的家,使南来北往的漕运人士有个心灵与平安寄托的根据地。“行船走马三分险”,伫立于海河边的天后宫,为护佑漕运、南粮北运的人们祝祷无恙。后来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为神加码,来这里祈求祛病平安、求子求财,所以天津很多民俗如“拴娃娃” “挂锁”“谢奶奶”等,都在这里积淀并传承至今。

皇会庆典 旧时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逢年过节,整个庙宇都香火缭绕。特别是在农历三月廿三天后宝诞之日,会有大型的皇会在这里举行,龙灯、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应有尽有,百戏云集、万人空巷。有诗文“旗飐危培集万艘,碧溟漕运溯元朝。天妃庙貌依稀在,金鼎香烟绕绣袍”,形象地描述了皇会的繁华景象。

集市商贸 三岔河口的码头自古是货物贸易集散地,人们在这里进行物品交易,产生了天津的早期集市、城市街道和年货市场,有天津最早的商业网点、商业街、金融街、学堂、电灯路灯等。天后宫繁荣了宫南、宫北大街,即今天的天津古文化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客流熙熙攘攘。

藏经阁

旅游观光 作为天津市的古老建筑群,如今这里是游客的必到之地。1986年元旦,经过修复的天后宫挂牌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成为天津的热门旅游景区。宫内的民俗展览与陈列,介绍天津城、漕运史、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也陈列了诸多的历史遗物,如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和水机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等文物,反映着天津的岁时节令文化。

天后宫就是天津城市文化的原点,把天津城的发展变迁史与居民的民俗文化浓缩在这座宫院里,一边守望这座濒海城市的平安与吉祥,一边以妈祖的名义传承中华文化,讲述着这个人、这座庙和这座城的历史往事。

作者:程林盛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