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阵,朋友圈里突然兴起一位叫谢春花的民谣歌手,按说我是挺喜欢民谣的,但却提不起兴趣去点开她的歌听一下。
只因为不喜欢这位歌手的名字。
一直觉得人如其名,这么土的一个名字,又能创作出什么清新脱俗的歌曲呢。
后来,偶然听到了一首歌,歌词柔和有意境,声音清透干净,以简单的旋律演绎了天籁般的轻吟,如洁白羽毛般在空中随风飘荡。
我边听边想,这是怎样的女孩子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歌。
一查,原来就是谢春花的《借我》。瞬间真是从崖边跌落的感觉,觉得自己差点因名字而错过了一位好歌手。
文艺做派真是使不得,张爱玲的名字土吧,这不妨碍她写出深刻的作品。拿《天道》中丁元英的说法,是“作相了”。(意思是执着于外在而偏离了本质。)
谢春花似乎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心智和灵气,她的词曲里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淡然和开阔,很容易就能写进心里,很多句子堪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她说:“生活中小小的生命细节,都能打动我。然后我便会用歌写出它。”
听完她那些干净、平和的歌后,会感觉这个原本有点土气的名字,也挺可爱的,听起来就朗朗上口接地气。
再后来,知道谢春花这个名字不是她的真名,她的本名和她的音乐气质非常契合,叫谢知非,再次被震到。
知非,多么文艺多么内涵的名字,看上去好看,念起来好听,寓意也非常耐人寻味。据说她的家人是希望她长大了能分清是非。
明明有个文艺的一脸的名字吧,可她偏偏要取个村花的艺名。
而我之所以被震到,缘起我内心的成见。第一次是认为好名字才能唱出好歌曲,第二次是认为艺名一定比本名好听。
可是大千世界,每个人的认知和思维不同,你认定的事情,却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这太正常不过了。
我们不能以己度人。
02
为什么谢知非要取名谢春花。个人认为,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接地气,好识别。
春花是固有名词,人们能直接理解和记忆,不需要花费很多心思,没有记忆成本。相比之下,“知非“就比较浪费脑细胞了。
试想,手机中的苹果、小米,都是这个套路。
就连刘瑜,以前用的笔名也是“醉钢琴“,也是一种名字的转化。
当然,那些刻意“土”到辣眼睛的网名,也会引起反感。还是那句话,凡事有度。
2、体现了自信,有底气。
小说《天幕红尘》中,叶子农有个说法叫“因缺有需“。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谢知非,爸爸是一名书法师,妈妈是从事中医行业的,自己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翻译专业。
从小就在墨香和药香中熏陶长大的她,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爸爸的教育下,写的一手好字。
即使没有专业学习书画,从小的熏陶和童子功也够用一阵子了。
谢春花的字
她自学了吉他、手鼓、口琴、尤克里里,开了巡演。一手包办词、曲、乐器弹奏、混音和声,甚至自己出的专辑插画也亲自上阵。
谢春花为歌曲亲笔创作的配图文
专辑《算云烟》从封套到内页插图再到海报和明信片,全部是她一个人亲自上阵画出来的……
谢春花为专辑亲手绘制的封面
不能再文艺了。
所以,她不需要通过一个艺名来标榜文艺和内涵,这是一种自信。
她说,许多人的名字都是大俗往大雅修改,她的名字已经算雅了,就要背道而驰,起了春花这个接地气的名字,叫着顺口,好养。
03
民国时期有个演员,原名王庶熙,取自“庶绩咸熙”。名字太高雅,不利于记忆流传,后改名“王人美”这个略显一点土气的名字,反过来正好是“美人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后来,王人美也确实火起来了。
像如今娱乐圈的明星,很多人的名字都是艺名,听起来比较有诗意,容易让人记住。
比如,成龙原名是陈港生,刘德华原名叫刘福荣,朱丹原名叫朱东花。
张爱玲曾在散文《必也正名乎》中,一针见血地写道:
“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符其实的,(往往适得其反,名字代表一种需要,一种缺乏。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的印象的。因此取名是一种创造。”
相形之下,我的笔名貌似文艺又内涵,实则暴露了一种缺憾。因为我看事物往往不是那么“一目了然“,所以内心渴望自己能”一目了然“。
至于谐音改字,虽然有自己的寓意,依然不免有卖弄文艺之嫌,不够接地气。
这种根据谐音乱改成语的店名和公司名,以前也曾风靡一时,是一种套路,也被人诟病。
张爱玲曾调侃自己:“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
我也不会轻易换名,名字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因为不够接地气就换一个,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着相了”。
话又说回来了。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依旧还是“着相了”。
高手是不会被这些表面现象迷惑的。
经典电影《教父》中说过: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END·
作者:壹默了然,文字里诗意,烟火中成长。写走心的文字,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