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开局就被打爆?从弘光帝登基就已埋下隐患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明朝都曾在遭遇灭国之后,宗室、遗臣又在南方重新组建了政权。然而,作为西晋延续的东晋和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可作为明朝延续的南明弘光政权却在开局仅一年时间就被清军打爆,南明究竟输在什么地方呢?

说起南明弘光政权,那就绝对绕不开两个人,那就是史可法和马士英。史可法原是明朝南京兵部尚书,马士英是明朝凤阳总督,两人均为掌握实权的朝廷重臣。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灭亡。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即除了作为帝国京师的北京之外,还有个“备胎”南京。因此在北京陷落后,南方的明朝遗臣就迅速在南京组建了新的朝廷,历史上称之为南明。

南明政权成立之初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到底应该拥立哪位明朝藩王做皇帝。当时南明最有权势的人物是史可法和马士英,所以他们两人的意见可以起决定性作用。

按照历史上“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传统,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可是,在南明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东林党、复社却极力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万历皇帝之侄),理由是福王昏庸无能,而潞王贤良聪明,所以在非常时期应该采用非常之法。史可法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因此就成了拥立潞藩的主力。

那么,潞王真的如东林党人所说的是一位贤王吗?其实不然。后来弘光政权被推翻,潞王先是跑路,后又主动降清。根本没有对国家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这样的人又有何贤明可言呢?事实上,东林党之所以要舍近求远,主要原因是他们曾得罪过老福王朱常洵,因而害怕小福王朱由崧登基会对自身不利。

另一方面,南明朝廷中除了东林党人之外,包括马士英在内的其他人基本都主张拥立福王登基。理由很简单,因为福王是最近支的宗室。

由于各方意见不一致,所以南明朝廷在刚成立就陷入了纷争之中。最终史可法和马士英两位“大佬”经过私下商议,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改立身在广西的桂王朱常灜(万历皇帝第七子)为帝。南明开局的“定策”问题终于得到了初步解决。

可是,正当史可法派人前往广西迎接桂王进京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当时福王正栖身淮安,他听闻史可法和马士英决定绕开顺位继承的惯例,改立桂王为帝的消息后,立即向屯兵江北的几位总兵求助。当时南明在江北一带的兵力基本都掌握在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四位总兵手中,时称“江北四镇”。这几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如今福王主动向他们“投怀送抱”那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江北四镇”立即宣布一致拥护福王登基称帝。

当马士英和史可法商议完毕返回江北后,才得知自己手下四位总兵擅自拥立福王的消息。鉴于形势的急剧变化,马士英知道再去争辩拥立哪位藩王已经毫无意义。于是他干脆顺水推舟,也宣布拥立福王。

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史称弘光皇帝。

弘光帝登基的事情让东林党、复社成员大为不满,但考虑到木已成舟,且对方手上有兵,因此只好暂时忍下了这口恶气。但东林党人并未善罢甘休,在此后短短一年时间里,东林党相继策划了“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其矛头直指弘光帝的帝位合法性。

当时南明刚刚成立,本身就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如果能上下一心,君臣一体,那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然而就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弘光朝廷内部却纷争不断,相互掣肘,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再加上弘光帝本人也确实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就这等于给南明开局雪上加霜。

1645年三月,清朝开始征讨南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此时弘光朝廷内部的纷争还正处在白热化阶段,大家忙着内斗,根本无暇顾及清军大举逼近。结果当清军的铁蹄南下之时,号称拥兵百万的南明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1645年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清军俘虏,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此时离它建立刚刚过去了一年时间。

参考文献:《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