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兵败阿拉曼撤退3200公里,为何被撤职却不离开非洲?

1942年,对于二战始作俑国——德国来说,是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一年。在东线,苏联的酷寒又一次将德军主力阻滞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南方,盟军开始登陆非洲大陆,隆美尔正带着7万非洲军团进行着一场3200公里的大撤退。

尽管是撤退,但还是让我们领略到一位优秀战术家的指挥水平。在对手的围追堵截中,在没有制空权,物资缺乏的情况下,隆美尔冲破层层阻力,违抗死守命令,将2万多德军精锐几乎没有损失的撤回突尼斯,令人唏嘘不已。

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看来,这就是败退,是无法原谅的。就在隆美尔刚刚撤退到突尼斯时,他的总司令职务被撤销,原非洲军团也被整组为意大利第1集团军。按照他的身体状况应该回国治疗,可他为什么不立刻离开非洲呢?

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不好。

首先,当初意大利人在非洲“偷鸡不成蚀把米”,眼看埃及没有攻占,还差点被赶出非洲,20万的部队损失了一大半,只得求助与实力强大的德国。希特勒考虑到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性,又可以在墨索里尼面前拿捏一把,于是爽快决定出兵增援。

隆美尔到了非洲不负众望,很快扭转了局面。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两年就从埃及城边被赶了回来,非洲军团被整组,归意大利人指挥。此时,如果让隆美尔回国,就意味着德国也没有能力控制非洲,希特勒的脸面将彻底丢尽,成为意大利人的笑柄。

其次,动摇军心。非洲军团经过两年的征战,打出了骄人的战绩,在轴心国的知名度很高。作为指挥官的隆美尔,更是家喻户晓的战将,如今节节败退,谣言四起,国内都在担心非洲的战局,他一旦回国就预示着向国民宣布,德国在非洲已失败。

同时,隆美尔在非洲德军官兵的威信很高。毕竟他们在一起吃、一起住,呆在同一个战壕里达两年之久,感情很深厚。撤销职务、整组部队都无所谓,但让他们的指挥官就这样回国,无疑等同于带着羞辱回国,他们不答应。

最为重要的是,隆美尔在获得元帅军衔不到半年,就被打的撤退3000多公里。这样的变化太快,希特勒一时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更何况苏联战场也是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隆美尔的去留。

当然,隆美尔继续留在非洲,除了能够稳定非洲德意联军的军心,维持轴心国之间的团结,还意味着德国依然在非洲占有主导权,并依靠隆美尔的威名牵制非洲战场上的盟军。这是让他继续留任非洲的根本原因。

隆美尔也不愿就这样走了。

希特勒靠着冲锋队起家,在当上总理后,为了拉拢国防军中的容克贵族,不得不解散冲锋队。也就是说,希特勒没有了自己的势力,他需要招募一些忠于自己的人,而隆美尔就是最好的人选,他不是容克贵族,在军队中没有“后台”。

于是,隆美尔紧紧跟随希特勒的脚步,成为他最得力的战将,官阶更是提携的很快,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从上校成为显赫一时的元帅。这让他很快就被国防军的将领们边缘化了,成为他们羡慕、嫉妒、恨,甚至是攻击的目标。

自从他去了非洲,虽然陆军总部对他经常是冷嘲热讽、设置障碍,但他都能绕开他们,直接争取希特勒的支持,才有了在非洲的辉煌。如今败退下来,不仅要顶着被陆军总部责骂的压力,还要忍受被他们笑话的羞辱。

最让他接受不了的是,虽然被撤职,但接替他的居然是意大利人,这让他感到很气愤。先前都是德军带领意军打仗,现在要受意大利人的领导,让徒弟管着师父,这样的屈辱,不要说隆美尔不愿意,就是他的部下也抱怨四起。

在隆美尔看来,阿拉曼战役分明是由于后勤保障不力导致的失败,而且他将部队千辛万苦地撤往安全地带,完全是战术性撤退,并不是他指挥上的错误。撤到突尼斯是为了获得更多装备和休整,一旦准备妥当,他还是要打回去的。

现如今,虽然被撤职,但他依然是德军的指挥官,并没有让他立刻回国,无形中,这就给他留出了一个再次表现的机会。就算是要回国治病,也要通过一场胜利,让那些嘲讽他的人闭嘴,给一路追赶的盟军一次有力的回击。

以此告诉世人,他不是因为败退而回国的。

按照隆美尔的战略部署,他要先向从西边冲过来的美军发起攻击,打退这一路对手后,转而进攻从东边夹击的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他要刹一刹对手的威风,向所有人表明,即使是撤退了3200公里,但德军的实力和战斗力依然强悍。

自盟军“火炬行动”展开以来,美军可以说是比较轻松地登陆非洲,在强大军事装备的掩护下,与其说是进攻突尼斯,倒不如说是一场长距离的奔袭演习。尤其是美军第2军,并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全然不知。

1943年2月14日,隆美尔的装甲军团在美军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突然发起攻击。早就被“中伤”憋坏的德军官兵,誓要通过这场反击,证明自己的实力。于是,攻击的速度异常的快,从没有见过这种阵仗的美军,纷纷掉过头就跑。

隆美尔也亲自上阵,在前线跑前跑后,敦促部队向前推进,拔掉了至卡塞林沿途的所有美军据点。最终,在卡塞林山口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厮杀,美军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尤其是第2军3000多人伤亡,4000人成为俘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虽然这场战役因为意大利人的不配合,没有完全达到隆美尔的预期,但确实让参战不久的美军尝到了苦头。当然,先前怀疑他、笑话他的人,此时都在庆祝这场胜利。但隆美尔知道,这是他回国的最好机会。

一是,他确实病得很重,医生建议他需要6个月的调养;

二是,这次回国,虽谈不上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但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失败者”。

重要的是,他本想借着有利条件继续扩大战果,但向德军总部提出的物资清单被安排的遥遥无期时,他心灰意冷的要求回国。因为,他再一次看到了将来的失败。其实,大势所趋,隆美尔留在非洲已没有什么大作为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