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张这些天来,人人都想吐唾沫的丑恶嘴脸

不管是在中国

或者别的更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国家

对于恋童癖,只能被划为恶

不问原因、没有理由,一点都不用商量

2017年7月,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自杀。

童年时,受到继父长达六年的性侵

让音乐天才陷入长时间的抑郁

最终,他的人生定格在第四十一年

再比如如詹妮弗·福克斯

13岁时,被恋童癖性侵

庆幸是,她并没有被打倒

四十多年后,将那段苦难拍成了电影

身体创伤或许可以治愈

但在心理上,恋童癖能改变人的一生

01

黑历史与白历史

恋童,就是儿童会产生性冲动。

19世纪末,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

20世纪上半叶,因为一本小说《洛丽塔》成为大众热议

但关于它的故事却能追溯到更早

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维也纳心理学家,1896年在其编写的《性病态研究》一文中定义了恋童癖

中国春秋时期便有恋童的影子

《诗经·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佩戴着饰品的童子,不解我风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恋童意味十足

人们管恋童癖叫“娈童之好”

特指对美少年的爱恋

未成年人,明面是公子哥陪读书童,私下还负责解决生理需求

比如《金瓶梅》里,西门庆的书童张松

至于女童,更为悲剧

由于寿命不比当今,为承担传宗之务

普遍还未成年,便嫁做人妇

唐朝时,前来取经的日本僧侣空海

学到了中国的娈童之术

回国后更名“御幼儿”

随后,风靡东瀛

西方也未必比中国更文明

比如古希腊的恋童风气,从神话里故事可以窥斑见豹

宙斯爱上美少年伽倪墨得斯,为占有他,将其劫到奥林匹斯山。

神话是群体意识的反映,大环境下,恋童必然蔚然成风。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还提了这么一句

成年男子和少年之间是最高贵的爱,象征长者智慧和年轻美丽的结合。

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吞并后

恋童风潮顺势被初期的罗马帝国继承

公元1世纪,古罗马沃伦杯,雕刻了成年男子与未成年少男之间欢爱的场景

可见,对于古人,恋童是常态,不是变态。

02

病理与机制

恋童癖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

研究发现,恋童癖多为左撇子

智商上普遍低于常人,身材也是较大众矮小

此外,恋童癖大脑中“白质”要比正常人多

而白质作用是负责在脑部各区域间传输信号

这意味着,恋童癖比正常人越容易兴奋

这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缺陷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把恋童癖定义为性取向

但前提条件是——其并未付诸实践

然而,该举措无疑是为恋童癖正名

手册出版后,舆论哗然,

六个月后,协会将“性取向”改为“性偏好”

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太大,学者只得将其锁入道德与法律的潘多拉盒子

结合众多案例,专家将恋童癖划分成了三类。

最普遍的是固定型。

这类对成年人毫无兴趣,专挑熟人孩子下手

用买零食,带其玩耍与儿童建立友谊

最后,原形毕露

比如《信笺故事》中的比尔,几番欲擒故纵

一步步让詹妮弗放下戒心,最终得逞

第二种是回归型

这种接近正常人,对成年人也会有兴趣,有过正常的恋爱史,社交和谐

但由于某个巨大变故,导致性癖好失常

比如《洛丽塔》里的大学教授亨伯特

少年时的初恋刻骨铭心,却因恋人早逝无疾而终

之后,对青春少女的情愫无法消磨

最后一种叫攻击型

这种不但是恋童癖,还是施虐狂

兽欲发泄通过虐待实现,属于恋童癖中最畸形那类。

比如电影[神秘河],绑架十岁的戴夫,并性虐他的劫匪

03

电影与真实

全民唾弃,电影里的恋童癖犯也向来没有好下场。

正如影史上第一部恋童元素电影《M就是凶手》。

影片结尾虐杀女孩的连环杀手被送上了审判庭。

《水果硬糖》中,恋童癖更是成为萝莉的阶下囚

物理阉割算是开胃菜,精神摧残直入人心

《七日复仇》,女儿被恋童癖奸杀

法律并不能带来父亲心灵的救赎

只有亲自折磨血刃,才能泄心头恨。

再如《洛丽塔》,亨伯特是恋童癖,也是个痴情种。

为洛丽塔,亨伯特娶了不爱的女人

他并不胁迫洛丽塔,反而是用尽一切温柔讨好她

而洛丽塔对他始终只有厌恶

梦碎后怅然若失的亨伯特选择自杀

但所有电影里,家庭和社会的缺位,也是恋童癖得手的原因

与其防患,不如防患于未然。

因此,孩子的性教育便显得弥足珍贵

为人父母,永远别嫌性教育太早

毕竟,恋童癖从来不会嫌孩子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