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固然可以采取两种学习态度方式,一种为“任凭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汲取和消化教师精心备课所讲的精华内容,不贪多骛远,而获得此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公正的考试评估等获得相关文凭、资格证书,以为将来之入职获一可信之基本凭证。这种做法便部分实现了本科教学的基本功能,学生这样的选择似乎无可厚非。如果对学问有进一步的兴趣,以后则可继续深造。另一种学习态度方式则相对要求高一些,而希望能够“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而不仅仅是“赐墙及肩”,只能“窥见室家之好”,难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只有“曾经沧海”,才有阔大之胸怀气度和高远之眼光识见。因此,学生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科书,还必须大量阅读相关学科专业的乃至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经典原著。
我们过去特别强调专业学习需要同时伴以课余的大量相关知识阅读。但专业学习只是教育的一种功能,此外还有养成人格、促进独立思考之能力、培养共同生活或参与公共生活之情意与能力、传承历史文化等多重功能,这些都离不开对各学科基本常识的阅读学习,即对蕴含、承继和体现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人文、社科和科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及其经典文献典籍的学习和阅读。这其实便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最重要功能之一。质言之,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个体和技术官僚,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与制度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此一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通识教育或常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或因专家而给自己和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福祉。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教育兴,则国家兴。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常识教育既着眼于人的个体福祉,又着眼于社会的共同福祉,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作为—事实上,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才是有效的。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分则两败,合则两利。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关键媒介,便在于对这种秉承和凝聚了人类最优秀思想文化精华结晶的各学科经典理论知识的常识教育。当然,常识本身亦是值得分析拷问的一个概念,譬如,需要什么样的常识?谁的常识?常识是否会变化?凡此种种等等。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战略命题。
但毫无疑问,好的常识都体现在人类思想文化的经典著作里面,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是人类最聪明的头脑,在继承和总结人类全体智慧的历史精粹的基础上,进行苦心孤诣的创造的成果,是个人创造,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所以,无论我们必须对常识抱有何种的质疑,和需要对常识进行更深入的辨析拷问,首要的工作却仍然是对各种经典著作和常识本身的阅读、学习和反思(在此过程中不能排斥其他思想文化流派,不能定于一尊,而必须遵循学术自由,多元并包之原则)。就其具体做法而言,则要求我们一方面归纳整理各种学问的经典理论知识,合零为整,予以经济而有效率的学习(这需要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体制安排,以及相关教科书、学术著作与课堂教学等的配合);另一方面更需要尽量多阅读各种基本经典原著(课外阅读),而常识教育书目则能在此过程中为一助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好。
严格地讲,所有的学科门类和知识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知识的存在或被创造出来,本来就是为了应付和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是应付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此而言,所有的学科门类都可以归入到常识教育中来。但这里仍须区分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对常识教育而言,关注点尤其在与促进个体心理精神成熟和参与共同或公共生活的情意能力,所以更多涉及基本的人文常识和社科常识,以及一定的科学常识等,尤其是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人文素养看似无形无用,扪之而无形,扣之而无声,实际上则其声息都渗透、沉淀和内化于个体的最深沉的精神情意之中,并在无形中巨大地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有无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高低如何,其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就会完全不一样。质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重点关注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公共生活,其他的专业之学等,则交由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种种社会教育去完成。
作者:罗云锋
来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