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设计师如何奠定故宫排水奇迹?

两大设计师奠定故宫排水奇迹

近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多处出现内涝,然而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却得益于完备的排水系统没有出现积水,这颇令人惊讶。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个牛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刘秉忠和世界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他们俩还是师生关系。

刘秉忠铸就城市规划奇迹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易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刘秉忠13岁在帅府做人质,17岁当上邢台令史,嫌官小,辞官去当和尚了。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其同行。元世祖见到刘秉忠后甚为称赞,拜为上宾。此后,刘秉忠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制定元朝国号,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的内容为指导思想规划修建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

在主持元大都修建工程时,刘秉忠认为“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脉”,应该“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方成大业”,都城取势北高南低,并将玉泉山的水引入京城和皇宫,开凿了一条河道。由于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属“金”,所以称作“金水河”。同时将什刹海,积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绕宫殿东侧,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

另一方面,刘秉忠带领弟子进行水文调查。通过山向走势和地壳结构分析,找到玉泉山地下水向东流经的方向,以此为脉络,找到了下游的“龙泉”,并勘定太液池正穴,决定在此营建“大明殿”,并围建大内,营造宫殿。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时运用了《周礼》的建都原则,实现了前朝后市、左庙右坛、九经九纬的城市格局,并运用了城市中轴线原则。建成的元大都系三重城结构:大城、皇城、宫城。元大都大城周长60里,城呈长方形,四周城墙设门11座。城墙都是用上好的细土夯筑而成,坚固结实,墙基厚度达24米,土中间夹杂永定柱和纤木。城墙上部有半圆形瓦管,用以排水。大城城墙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楼,城外还设有墩台。城内前为宫殿,后为坊市,五十条街坊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堪称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奇迹。

大旅游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时不禁由衷感叹:“大都城实在太美了,城市布局这样巧妙,我简直是无法形容、无以描述!”

郭守敬请退被皇帝驳回

刘秉忠有个学生叫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县)人,世界级的科学家,天文、历法、水利、数学无所不精,对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元大都(今北京市市区)、京杭运河和华北等地的水利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首次运用海拔测量地形。

元上都城外西北向为广袤的山地丘陵,夏季暴雨常因大面积汇水形成洪水,威胁城市。刘秉忠初建上都城时,因地多有沼泽,便在山上立铁幡竿以镇水。郭守敬在元上都设计、兴修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铁幡竿渠”。铁幡竿渠位于元上都城外的西北两侧,全长约7公里,占地面积约76公顷,水工设施包括拦洪坝、泄洪渠、溢洪口等,被后人形象比喻为“草原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北方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擅长水利的郭守敬去实地勘查。郭守敬探测到中途,就已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他乘着报告调查结果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其中包括大都运河新方案。忽必烈览奏后,非常高兴,特别重置都水监,郭守敬出任都水监事一职。至十九年(1292年)春,运河工程动工,开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员一律到工地劳动,听郭守敬指挥。此举虽然只是个象征,但却反映了忽必烈对这条运河的重视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权威。郭守敬领导并开辟了大都的白浮堰,开启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仅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差,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为城市蓄水排涝发挥重要作用。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运河竣工。忽必烈亲赐名为通惠河。

由于郭守敬太能干了,70岁时他面奏皇帝请求退休,孰料皇帝说:别人能退,你不能退。除了水利,郭守敬还做了很多历法、天文和数学工作,国际天文学会给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起名叫“郭守敬环形山”,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一个小行星起名叫“郭守敬小行星”。

千龙出水巧夺天工

得益于两位牛人打下的好基础,明代紫禁城建造之初,统筹规划,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地上径流“千龙出水”,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同时顺应北京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紫禁城的地面整体走势亦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这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前三殿为例,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排水的孔道。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另外,还要归功于故宫内纵横交错的沟渠和精心的暗沟设计。据介绍,故宫的整个排水系统是统筹规划的,院落的周边设有明沟,院落的雨水汇入明沟,再由明沟排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大半个故宫,在故宫东南角流出,汇入护城河,护城河又与北京城水系相连,消化吸纳故宫的雨水。另外,故宫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功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宫内的明、暗雨水沟很多都是全石制造的,结实耐用。

单霁翔认为,故宫排水系统能够经受住暴雨考验,既是因为古代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是在“天时地利人和”及历代注重维护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古柏请荐自《文摘周刊》)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