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是什么?
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两个字
房 子
这两个字引起的悲欢苦乐古今皆然。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老百姓的心头事,现代人面临的住房问题,其实早在古代就被古人经历着,租房尤甚。
繁华的北宋汴京城内,房屋鳞次栉比,但仍满足不了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租房最盛行的时期。
现代画家王叔晖笔下的《西厢记》。张生正与相国寺里的和尚交谈,而背后则是寺庙的房子,张生就租住在这里。中国古代,寺院是出租房屋的大户。
官员也租房?
租房的烦恼盛行在唐宋。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加快。根据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的估计,盛时的唐代长安城,常住人口175万多,若加计流动人口,至少增至180余万。宋代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聚集,租房消费应运而生。
▲唐长安城大明宫复原图
流动人口主要由外来客商、应试文人、小手工业者等人群组成,他们也是租房大军的主要部队,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与今天稍有不同——盛世的官员们。
汉武帝时期就有异地为官的回避制度,这是为了防止本地为官而带来的裙带关系等危害。
面对人口密集和迁移频繁的现实,古今以来无房人最好的选择都是一样的——租!
租房扶持,北宋「亲民房管局」
国家现今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古代官员们租用的首选也是官房。北宋“国家房管局”的名字叫做“店宅务”。那时很多在京官员没有私第,便去店宅务那里租房住。
宋代的“房管局”手握大权,管理也相当严格。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公租房有许多贴心的举措,交租时间的宽限、房租的减免再平常不过。若是遇上天灾人祸、疾病瘟疫,则减免更甚。
租金昂贵,白居「不」易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卜居》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对住房的无奈之叹,想必一定有租金的原因。那么租金是多少呢?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官任“校书郎”,当时薪水是每月一万六千钱。他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白居易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每个月的花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的钱存起来。但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城里买起一套房子。
再比如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寿州霍丘县,一位名叫王筠的仆人租住的房屋内“唯几案绳床而已”,这与清居古墓的小龙女有何区别?北宋老百姓的拥挤生活,其逼仄处丝毫不让当代群租房。
中介和房契
因为需求旺盛,一个熟悉的职业诞生了——房屋中介。当时称作“牙郎”“牙人”“知见人”等等。身居古代,牙郎的敏感性与才干都要特别杰出才行。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金陵人陈仲躬携数千金在洛阳城的清化里租住。因有意外之事,房东要收回租屋。第二天早上,便有闻讯而来的牙人来找陈仲躬,而且已经为他找到了另一间宅舍,大小价钱都与清化里的这间条件相同。牙人云:“价值契本,一无遗缺,并交割。”其专业度可见一斑。
▲苏轼画像
契约在租房中到底有多重要,《宋史》中记载:苏轼、苏辙二兄弟被贬到雷州后,因为不允许租住官舍,只有赁民房而居。当时的奸臣章僦诬称,苏轼、苏辙乃强夺民居,应当“下州追民究治”,幸亏苏轼兄弟拿出所签契约,才让其哑口无言,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有了契约,意味着出租方或者承租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比如房客不按时交纳租金,后果相当严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时期,御史中丞宗愈因为拒绝交纳房租,遭到其他官员弹劾,被称为“无耻辱国已甚”。如此上纲上线或许别有用心,但也说明出租者利益受到保护。再者,承租人不得随意转租,也就是不允许出现“二房东”。还有,承租人要保护租用的房产,对房屋进行必要的修补,如果退租的话,则可以将自己修补的那部分拆下拿走……
▲这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租屋契约。供图/fotoe
▲多次被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租房者苏轼。
不断翻新的租房花样
自从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地价和房租暴涨,开启了北漂生活的苦逼模式。但元代的公务员可比宋代幸福多了,京官和地方官都包分配房子,史称“系官房舍”。自己修建住房也容易多了,不用买地皮,只需打个申请上去,官府批块地给你,每月交一次地基钱就可以。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为了吸引人口迁移,竟修建了800多间廉租房,称为“廊房”。根据地段不同租金分为三等,三个月交一次租金,与今天房租季付一样,已经非常摩登了。更为神奇的是,明朝还兴起了典租房,即通过典当物品一次性支付大笔租金,相当于现代的长租了。
但明朝的公务员得工资堪忧:从朱元璋定下工资标准后,不管物价怎么涨,就是不涨工资。规矩还特别多:不准靠着有钱的大户人家,也不准跟同事当邻居,只好大家都去租民宅。此外,明朝还出现了以同乡或同行组成的会馆,租房方便和邻居之间还有共同语言,非常有人情味!
清朝的公务员们可住得好多了,虽然帝都地价贵,京官流动性大,也没有住房补贴,可依然挡不住文人士大夫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租房定要租个四合院,还是要带花园的那种。为了住得好,曾国藩就曾经花了一半年薪,租下了骡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条胡同。
▲清代皇城根下
那时还有一个特殊现象——京官们都集中把房子租到了宣武门外地区。就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官员们又得在凌晨早朝,宣武门距离正阳门近,上下班非常方便,宣武门外地区的房源成了当时的抢手货。
租房是一种选择
到了民国,文人墨客就潇洒多了,他们不是买不起房,而是觉得没必要!
当时国内政局不稳,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打仗,楼市缺乏管理:一是产权不明,二是没有产权证,只有房契。当时买房很容易上当受骗,基本靠打听才能降低风险。
▲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就租过北京砖塔胡同61号,他月薪三百大洋,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比房东有钱多了。
他非常聪明,就算买房也非常谨慎,1919年准备买房时,光看房就看了半年,直到第二年交完税才算定下来。
而官二代出身的冰心明明有购房实力,却偏偏携家带口租了十六年的四合院。
▲冰心
担任北大教授的胡适,既有教授的薪水,还写文章拿稿酬、写书赚稿费。但他刚到北京时也没有买房,而是选择租房住。
才子徐志摩和他的爱人陆小曼都出身富贵之家,婚后也是租房住,仅月租就200大洋。逛舞厅、捧戏子、看电影……样样都没落下,买房,他们根本不考虑。
除此之外,那时买房还流行给3%-5%的中介费,很多人都去做房屋中介,通过帮人打听介绍房子,做担保赚取中介费。徐志摩就曾经为了给爱妻陆小曼更好的生活,做起了当时文人最不屑于计算数字的房地产中介。
成家立业、安居乐业,人生中的大事没有哪件能离开房子?古人和今人一样都为了房子焦头烂额,忍受房东的克扣、为租房到处奔波……叫法不同,但遭遇的困难,都是一样的。
总觉得我们离几千年前的古人很遥远,但在租房问题上,竟莫名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既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