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方言为什么是粤语?粤语是如何炼成的?

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

比起全国其他方言,粤语不可谓不生猛。广东省电视台的不少频道用粤语播报,节目从新闻到电视剧应有尽有。其次,广州的地铁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轮番报站。

中国方言众多,何以唯独粤语能兴旺发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普通话分庭抗礼呢?

粤语强大的文化底蕴

但凡一种语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传之外,有书面形式至为重要。不过历史上中华文化圈长期把以上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虽然唐朝以后,白话文开始发展,但它主要还是应用于非正式的文体,如小说、戏曲等,各类其他方言仍然处于可说不可写的窘境。

各类南方方言真正开始书写上的尝试得到清朝后期才开始大规模进行。而在诸多方言入文的尝试当中,粤语显出一项巨大的优势——书写容易。粤语分布于整个汉语区的最南端,远离中原。但是,除了吸收一些当地土著词汇以外,粤语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称规整。

语音上,广州话能分中古汉语的六个辅音韵尾,四声各分阴阳,也极少有吴闽方言保留的中古早期甚至上古的特征,可谓是很好继承了中古晚期汉语的特点。朱熹对此评论道:“因说四方声音多讹,曰: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他认为粤语音正,是因为粤人多是从中原正音中心所在地洛阳附近南下的,故有洛音的特点。

词汇上,粤语虽然在谚语俗话方面极其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汉语来源,只是和北方的用法不一样罢了。如北方人说“挑剩下的”,粤人则用“箩底橙”比喻;北方人说“叫人讨厌”,粤人则说“乞人憎”,只要找出正字书写完全不成问题。

粤语白话文如何书写?

粤语白话文就这样在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发展成熟,其中粤剧的功劳不可小觑。早期粤剧使用所谓“戏棚官话”演唱,其音略近桂林官话。剧本也以浅显的文言写成。但是随着20世纪早期粤剧改革,唱腔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粤语。与之相应,粤剧剧本也有了书写粤语的需求,很多早期粤语白话文正是粤剧的剧本。

饶有趣味的是,粤语白话字自身就能反映其历史不长的特点。例如,“嘢”在广州话里说,意思是“东西”,和“野”同音。但实际上这个词在18世纪以前的早期广州话和“野”并不同音,它在粤西和广西的不少粤语里至今仍读有自己的读法,这足以说明粤语白话文之“野”。

作为一种主要出现于非正式场合的文体,粤语白话文在使用上也颇为自由。当下粤港年轻人的粤语白话文中,不但“cheap”(廉价)之类的英语借词随处可见,就连早有约定俗成写法的“啲”都有不少人不写,而直接以“D”来代替。

尽管粤语白话文始终有那么点野路子,也不常在正式场合使用,但到底让粤语有了相对成熟的书面语,提高了它的地位。而在正式场合,机智的粤人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用粤音读国语白话文,于是我们就听到在粤语歌曲《上海滩》中,“是”不是“系”,“不”不是“唔”。这样一来虽然地道的粤语未必能上得厅堂,但是粤音则毫无问题。

粤语在香港发扬光大

有了良好的基础,粤语只能说具备了成为强势方言的可能。但有这种可能性的方言也不只有粤语一家,成都话、上海话等或多或少也具备这样一些特质,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

例如,距离广州没多远的东莞说的是土粤语,而东莞人和广州人沟通起来就很费力。但是对于上海话而言,北到常州南及台州都能用其较为流畅地“轧山河”,而成都话更是在川滇黔三省大部分地区交流无碍。其实,粤语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地位,还是依靠香港这个“大杀器”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产品所致。

进入1970年代后,以粤语为母语的移民后代长大成人。粤语电影开始复兴,更被电视反哺,摆脱了之前粤语电影或是俚俗,或是粤剧片的套路。粤語也从一门地方方言彻底完成了雅化上位的过程,相比于制作精良的香港电视节目更是饱受欢迎。香港输出的电影、电视节目是如此强大,几十年间,澳门本地的香山粤语被洗成了广州粤语,广东省内粤语区的群众也普遍通过电视学会了广州腔,甚至于作为客家基地的惠阳等地不少年轻人也学会了粤语,粤语在岭南的通达范围大大扩张,最终形成了在中国影响力仅次于国语的语言。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力度的不断加强,广州媒体已经惊呼“好多广州细路唔识讲白话”(很多广州小孩不会说粤语)。粤语的强势地位可能在历史上终究是昙花一现的盛景而已,但这朵奇葩的美丽毋庸置疑。

(苏建宁荐自《沿海时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郑子宁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