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总裁爱上你,你从不从呢?或许很多妹子会下意识地答应,但如果前提是你们各自都有对象呢?
最近,就有一部被网友们热议的电视剧《我们不能是朋友》,大胆赤裸地讨论了一下“婚前出轨”这个话题。因为一场打车,男主被“认真”追计程车发票的女主吸引,开始了一系列温柔撩拨。
大家眼中的女主女主十分“完美”,哪怕牺牲自己都要“为男主好”。可是渐渐地,男主竟受不了这种“牺牲”,只觉得这种“付出”是“勒索”!
男主的正牌女友,也是这样一个喜欢用“付出”来“勒索”的人。她日常对男友说得最多一句话便是“克桓,我都是为了你好啊!”那她具体都做了什么来对男主好呢?
为了帮助男友打点人际关系,送公司同事礼物、和董事夫人喝下午茶,举办联谊派对忙得不可开交。
自行推进和男友的“未来事件”,拉着他换房子,自行决定何时结婚、何时生娃等。
男主每次想要和他沟通时,谈自己的想法时,女生便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是为你好”;当对方承受不住高压提出分手时,她落泪回答“你答应过我妈,要好好照顾我”。她没有工作,自我价值都构筑于男主的些许肯定之上。看似是“付出”,实则是“索取”。
冷静审视一下,在子媛和克桓的关系中,她看似一直在付出,甚至为了帮你都“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实则是想通过控制你,得到爱或填补。渴望得到对方的全部,不留一丝空间,这份爱,毋庸置疑是过度的。
生活中,我还碰到过一个妹子和我探讨她的恋爱状态,她向我坦白道,自己虽然平时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还好,但一旦进入到恋爱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的“饥渴”。这种饥渴主要是情感上的,她无时无刻不渴望来自伴侣的关注、陪伴和爱。
她总是非常不安,随时担心对方会不会下一刻就不喜欢自己了,忧虑对方何时会离开自己。于是,她只能不断以各种方式向对方索取爱和关注,直到两个人都精疲力竭,对方因为忍受不了而逃走。
这种状态,我们在之前将它命名为“过度需索(neediness)”,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会沿用这个翻译,来和大家聊聊亲密关系中的过度需索。
首先,一个关系中过度需索的人可能会有哪些表现呢?
你会相对较快地坠入爱河、进入关系,即使感情还没有那么深,甚至你可能都没有那么了解对方;
你一旦开始一段关系,就会变得无法忍受独处,渴望能时刻和对方待在一起;
你需要以某种方式,时时刻刻确认对方的爱,否则你就开始担心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
你在关系中会因为怕被抛弃而去取悦对方;
你总是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所以你不得不不停地确认对方不会离开,或者用各种方式测试对方是否会离开;
虽然你渴望爱,但你其实很难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一种真正“舒适”的状态,你始终是紧绷着的。
过度需索是过度依赖的一种体现,它的核心其实是恐惧。在关系中,过度需索者放弃了自身的独立性,选择依附于他人。他们不愿为自己的快乐和安全感负责,而是依赖于他人来为自己提供生活的力量、支持和价值。他们总担心自己有天会被抛弃,对此他们恐惧又感到无能为力(Bornstein & Languirad, 2003; Dunkley et al., 2006)。
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也能够轻松地联想到很多与“过度需索”意思相近的表达。比如“缺爱”、“患得患失”、“没安全感”、“太黏人”……
心理学家Jack Ito博士认为,根据程度不同,一般程度的需索者和程度极端的需索者在关系中会呈现出两种不太一样的状态:
一般程度的需索者的情绪状态是很不稳定的,他们擅长把每一段关系变成“过山车”模式。他们时而想随时把控伴侣,时而又出于对自身这种患得患失的强烈恐惧而想要推开伴侣,甚至会冲动地提出分手。当然,他们“我要离开”的坚决总会在低谷状态结束、回到高峰状态时又迅速瓦解。
如果说程度一般的需索者的关系是戛然而止的话,那么相对的,极度需索的人的关系更多是每况愈下、逐渐恶化的。关系中的极度需索者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如履薄冰。
比起一般程度的需索者,他们在关系中的姿态是更加卑微和脆弱的,并且为了不断索取爱、为了避免被抛弃,他们可以无限地满足伴侣的要求,去取悦伴侣。可以说,在关系中比起关注如何去更好地爱伴侣,他们的关注点更像是放在如何避免让伴侣不开心上。
不过,以上两种的过度需索者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共通的核心。比如,他们都无法和伴侣之间保持健康边界,另外,他们在关系中的看到的往往并不是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他们脑中发生了什么。
举个例子,当关系风平浪静,或者对方没有做出明确的负面表达时,安全感充足的人通常能做到默认关系是尚好的——“在你没有明确表达你爱我的时刻,我默认你是一直爱着我的”。而过度需索者仍会被莫名的、不时的恐慌缠绕——“在你没有明确表达你爱我的时刻,我默认你肯定是不爱我了”。
那么,这种过度需索的状态又是如何伤害关系的呢?
1. 它催化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
任何人际关系中,都会涉及“权力不平衡”的问题,即关系中,一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它们能在更大程度上去控制和影响他人,以及彼此的关系(Lancer, 2016)。在任何关系中,权力都不可能完全对等,但如果权力一直处于一种固定的、极度不对等的状态之中,那么这段关系必定是岌岌可危的。
当关系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现得过度需要时,本质上他是在向对方让渡自己的权利。虽然他们会抱怨、会不满,但他们不会离开,而他们的伴侣也深知这一点。就像前文中说到的,他们为了不失去“爱”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模式很难有平等和尊重可言。
2. 它降低了过度需索者自身的吸引力
“稀缺原则”(Scarcity Principle)是由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提出的,意即当某件事物非常稀缺和难得时,人们会觉得这件事物更有价值,更想要争取。而反过来,唾手可得的事物则会使人们低估它的价值。这样的稀缺原则被发现同样适用于爱情与吸引力上(Johnco, Wheeler, & Taylor, 2010)。
由于过度需索者对伴侣对的需求是如此的高和明显,他们向对方传递的信号是“我无比需要你”、“我离不开你”,同时也向对方传达了“我任你予取予求”这件事。基于稀缺原则,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伴侣对他们的珍惜程度,还降低了伴侣对他们吸引力的评估。
除此之外,过度需索者由于在关系中太在意对方是否爱自己,过于患得患失,所以他们常常无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他们努力想要表现得“更有魅力”,甚至去一味地迎合对方,但事实上,越是这样做,越是容易显得局促和不自然。人们常常不自知的是,你费力想展现自己可爱的样子,其实恰恰是你最不可爱的样子。
3. 它是一种极易陷入重复的不良模式
令人沮丧的是,越是渴求爱和关注的过度需索者,越是容易和那些极难回应他们的回避型的人在一起。两个防御机制相吻合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你的机制是不停地要,而Ta的是不停地逃,这就构成了一种吻合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你们都能沿用自己的机制。
对于程度极端的过度需索者来说,他们还容易陷入另一种极端,那就是他们会愿意和任何对他们展现出兴趣的人在一起,即便对方的不真诚和别有用心十分明显,或是和他们并不相配。
简而言之,过度需索者可能会不断被类似的、错误的人吸引,并且在这种吸引中强化自己的过度需索;还可能因为害怕错过一点点可能的爱而接受那些不够好的人。
1. 自我中心的人
Jack Ito博士(2016)指出,过度需索者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们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对安全感和爱的需要,而非彼此支持。由于过度需索者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使得他们忽略了伴侣真实的需求。
同时,他们对伴侣要时时刻刻给予关注、时时刻刻证明爱的要求本身就是苛刻和不切实际的,而意识不到这一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
2. 无法肯定自我价值的人
过度需索者缺乏一个稳定、清晰的自我形象。他们对自我的感知和他们的关系联系密切。当他们认为伴侣爱着自己时,他们往往能对自我也产生相对积极的自我认知。而当他们(可能是主观地)认为对方不爱自己、或者爱开始减少时,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也会立刻下滑。
整体上,他们的自我价值是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上的,无法真正从内心肯定自己。只有当对方不断地传达爱,不断地肯定、褒奖他们,他们才能确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但显然,这种价值感是相当脆弱的。
3. 焦虑型依恋者
在四种依恋类型中,焦虑型依恋的人在关系中最容易陷入一种近似于“痴迷”的饥渴状态(Wolf, 2017)。焦虑的依恋类型可能来源于早年与抚养者的互动,也可能是后天在关系中形成的依恋损伤。那些强烈的情感需求、高度的情感依附和对于拒绝的高度敏感,造成了他们过度需索的状态。
1. 试着调整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预设
过度需索者总是在关系中感到失望和不满足,其实也和他们对关系的一系列预设分不开。从“爱我的话Ta就应该……”到“恋爱就应该是……的”,他们对爱和伴侣的想象都是僵化的。
因此,你可以试着将视角从“应该怎样”转移到观察和接纳眼前这个人、这段关系“是怎样的”。比如,过度需索者往往只认可宣之于口的爱的表达,但从“应该”视角到“接纳”视角,他们要学会不止是凭借伴侣的话语来确定对方爱自己;而是注意到更多线索,学习和理解对方爱人的方式,综合做出对两人关系的判断。
2. 尽量不要过快地进入关系
过度需索者常常从暧昧期间开始,就急切地想推送关系的发展。比如,他们会想在第二次约会后就迅速确立关系,因为他们总是有种莫名的“Ta很快会被抢走”或是“Ta随时可能找到更好的人”的恐慌和焦虑感。
因此,你需要学会不要出于对被爱的渴望,而草率地进入一段关系。你要从关系的初期就开始询问自己,是真的被对方吸引,还是只是想“抓住一个可能会爱我人”。并且意识到,你的这种急迫和紧张其实也会给对方带来压力,阻碍关系的自然发展。
其次,Ito教授建议过度需索者最好在约会初期(尚未确定关系时)同时接触多个潜在对象,这样可以进行比较,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3. 建立更丰富的情感支持系统
过度需索者需要理解,自己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来满足,而不是期望找到一个人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你可以先尝试识别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没有谈心的人、缺少有趣的活动等等;随后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找到合适的人们来分散满足它们。要知道,将所有的情感需求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必定会让你失望,也会让对方窒息。
4. 自我接纳
我们的读者应该都能注意到,我们在文章中反反复复地提到自我接纳,和从内心认可自己价值的重要性。你不是因为被某一个人肯定才有价值,更不是因为获得了某一个人的爱才说明你值得被爱。你因为你是你而有价值,因为你是你而值得被爱。
请相信,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之后,才有可能遇到一个完全接纳你的人。因为只有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在关系中做那个真实的你,并真正筛选出被这个真实的你吸引的人。
最后,有时可能不是你要的太多,而是对方真的给得不够。
避免过度需索,并不代表不在关系中有所需要。对伴侣、关系有需求、有期待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其他类型的关系、以及从前的恋爱关系中都不是这样的过度需索者,或是你实实在在感受到,对方客观上对你的关注和爱就是不够的,那么可能出现了问题的并不是你。
我始终认为,在关系中,安全感这样东西一定是相互的。很多情感博主都常说这么一句话:“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只对了一半。的确,我们能提供给自己一种“不论任何人离开我,我都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安全感;但它与“不论如何,这个人都不会离开我”的安全感是两回事,后者这种关系中的安全感,一定是在互动中获得的。也就是说,它的建立至少在一开始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取决于Ta是不是给予了你充分的正向反馈的。
祝愿我们都能舒舒服服、坦坦荡荡地去爱与被爱。
以上。
References:
Bornstein, R. & Languirad, M. (2003). Healthy Dependency: Leaning on Others WithoutLosing Yourself.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Cialdini, R.B. (2009).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Boston: Pearson.
Ito, J. (2016). Overcome Neediness and Get the Love You Want. Lawrenceville, GA: Loving Solutions Publishing.
Johnco, C., Wheeler, L., & Taylor, A. (2010). They do get prettier at closing time: a repeated measures study of the closing-time effect and alcohol. Social Influence, 5(4), 261-271.
Lancer,D. (2016). Power, Control & Codependency. Psych Central.
Wolf, N. (2017). Investigating limerence: Predictors of limerence, measure validation, and goal progress.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