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外戚身份踏入仕途,又以才华出众和礼贤下士得到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普遍认可,并因此位极人臣。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开启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第一次权臣篡位。不过,王莽的新朝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公元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王莽本人也在战乱中被杀死。
关于王莽为什么会失败的分析有很多,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于王莽在新政改制阶段犯下一系列严重错误,结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使整个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以王莽的聪明才智,他又岂会完全看不出新政改制的利与弊呢?如果新路走不通,他大可以选择走回老路,怎么也不至于让一个人人拥护的新王朝,突然变成一个人人喊打的万恶社会。因此,将失败的所有黑锅都扣到新政改制头上,显然不客观。事实上,王莽的失败和新政改制没什么关系。
王莽建立新朝后,分别于公元9、10、14年进行货币改革。他下令发行新面值的货币,并借机降低了货币的成色。有人认为王莽此举将自己推向了所有阶级的对立面。可事实上,降低货币成色这种办法并非王莽首创。早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就已经采取过这项措施,王莽只是老调重弹而已。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的货币政策比汉武帝时期更加高明,因为货币成色并非统一降低,而是面值越高减重越多,小额钱币几乎和其本身的金属价值一致。因此,这项政策对于普通百姓并没什么影响。
王莽改制中还有一项备受后世争议的内容就是他参考了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所有壮丁都将分配到标准面积的土地。此举对处在社会底层农民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却遭到了地主阶层的强烈反对,而这些人又是王莽赖以统治全国的左膀右臂,因此这项政策在公元12年被取消。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莽并非是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顽固派,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他心里其实非常清楚。
此外,王莽改制还涉及了官僚机构改组;禁止私人奴隶买卖;对酿酒、盐、铁器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这些政策要么就是对社会负面影响很小,如禁止奴隶交易;要么就是在从前就已经成功实施过,如盐铁专卖制度,王莽不过是采用了更系统的方式。所以,班固在《汉书》中将王莽描述成是一个无能的阴险狡诈之徒并不客观。
那么,既然王莽改制产生的影响并没有许多人所描述的那么夸张,为什么他所建立的新朝只维持了短短十五年就轰然倒塌了呢?其实真正导致王莽失败的原因并非是他个人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而是时运不济。
公元11年,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第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发生决口,这次灾害导致黄河永远脱离了北部旧河床,改道至东南的漯川故道,经河南、山东,最后在利津(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一带入海。在当时,这片受灾区域正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许多人在水灾中丧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虽然王莽在得知灾情后,立即动员了救灾工作,但供应的物资远远不足以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没过多久,饥荒就在灾区迅速蔓延。部分幸存下来的难民为了生存,开始向周边地区迁移。在迁移途中,许多挨饿的农民开始结成团伙劫掠粮食、财物,新朝的治安环境迅速恶化。
然而,对王莽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四处扩散的流民,而是在黄河新旧河道之间的难民。由于这些人没有方便的逃生之路,所以他们就自发组织了一支人数庞大、天不怕地不怕的难民大军。他们在前额抹上红色,以与官军相区别,从此他们就被称为“赤眉军”。此外,赤为西汉之色(汉高祖刘邦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所以农民们模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前朝的战士。
赤眉军在山东地区烧杀掳掠,地方官府对他们毫无办法。公元22年,王莽派出军队前往镇压,但官军却在战斗中遭遇大败。
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赤眉军的规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严重威胁到了新朝的生存。然而对王莽来说却祸不单行,除了横行无忌的赤眉军外,王匡、王凤组织的绿林军,刘縯、刘秀兄弟组织的舂陵军,都已具备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实力。
最终,在呈燎原之势的起义军烽火下,王莽和他的新朝于公元23年遭遇灭亡。王莽的失败并非是他在新政改制过程中走了弯路,而是一场出乎意料的灾难(黄河改道)终结了他的一切。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