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猝死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
事实上,猝死的“主力军”绝对是老年人;人口中猝死发生率随着年龄而升高,达到55岁,尤其是65岁后出现急剧升高。
所谓光环效应, 指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某项特征特别突出,特别引人关注,从而影响到人们对事实的判断。
就猝死事件来说,大好韶华的年轻人,或如日中天又是家庭社会顶梁柱的中年人的突然离世,会让人们感到特别痛惜,特别不应该,因而特别吸引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容易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而进一步引发更广范围的关注。
而对于一个70、80岁的老人的猝死,除了亲人外,谁会给予关注呢?唯一引人关注的可能是“某某某,没病没灾一下就走了,一点罪都没受,得了个好死,也是子女们的福气”。
猝死的原因
从猝死发生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猝死在不同年龄人群可能的发生情况。
不同于一般人的认识,猝死其实非常常见。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进行过一般人群和各种特殊人群猝死发生率调查,结果在一般人口中,每年猝死发生率介于50~100人/10万人,在西方国家一般在千分之一左右。
比如,有完整统计数据的美国,3亿出头的总人口,每年约有35到45万人次发生心跳骤停,发生率一直高于千分之一。
我国等东亚国家发生率要低一些。2009年的一项在我国四个地区的调查中,猝死总发生率仅有40/10万。
总体上来说,在整个世界人口中,猝死占到全部死亡的15~20%。
至于猝死的原因,通常认为常见的有五大原因:
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颅内出血/大面积的出血性中风,严重的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瘤破裂。
但是,其中,由前两类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归因的所谓心源性猝死占到全部猝死的90%以上。
就是说,通常而言,说到猝死,几乎就等同于说心源性猝死。
调查发现,在整个人群中,心跳骤停几乎全部发生在有心脏病的人,最终尸体解剖也找不到心脏病的只占极少部分。
说一个人“好好的”,突然就没了,并不意味着他是健康的,即使没有被诊断过心脏病,也仅仅是心脏病是隐匿性的,没有被发现而已。
在所有猝死者中,冠心病(CAD)占到男性中的80%,女性的接近一半;其次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脏瓣膜病(VHD); 以及其他少见的心脏疾病。
也就是说,冠心病发作是最终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猝死这种死亡形式甚至占到全部冠心病死亡的一半。
我们知道,冠心病是一种年龄相关的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和急性发作几率随着年龄增加。因此,猝死“理应”主要发生在老年人。
而引发年轻人猝死的是心肌病和一些与遗传相关的少见的心脏病,因而,年轻人“理应”极其不容易发生猝死——如果发生了,也是原本就存在隐匿的心脏病,某种意义上讲,猝死的发生是迟早的事。
不同年龄段人群猝死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以上仅仅是从理论上讲为什么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
实际情况如何呢?
大量不同国家的调查得出了高度一致的年龄发生率分布:
比如,美国一项消防员和一般人群猝死发生率的大型调查发现,一般人群55岁后猝死发生率急剧升高,而消防员中升高程度要低得多——身体锻炼可以显著预防老年期猝死的发生。
德国的数据也显示,60岁后猝死发生率显著升高。
在我国,目前唯一可用的有关猝死发生率的数据是2009年发表的在北京,广州,盂县和克拉玛依四个地区进行的调查。
结果显示心跳骤停死亡分别占全部死亡的13.4%,8.5%,7.7%和8.3%,占总死亡的9.5%;在所有调查人口中总的发生率为每年10万分之41.8(男性44.6,女性39.0)。
两项数据都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就具体的年龄分布来说,也是在55岁,65岁,特别是75岁后发生率急剧升高:
可见,大量科学研究证据显示,老年人猝死发生率远远远远高于中、青年人。
很多人都觉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猝死”“发生猝死的主要是中、青年人”,都是明显的错觉。
作者丨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