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随着各项赛事的进行,点球这种较为特别的得分方式再次在足坛中活跃起来。先是亚冠赛场上恒大VS鲁能、上港VS全北的连续两场八分之一决赛中,王大雷和刘殿座“一边倒”的扑救方式引发争议,紧接着美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四场比赛中有三场是以点球大战的形式决出胜负的。除此之外,更令人大呼过瘾的是每场比赛点球的命中率都比较高,除了全北现代和巴拉圭,其他每个队都至少罚进了4粒点球。总计五场比赛让观众看到了44个点球,着实让人感受到了“胜负就在一念间”的刺激感。
【图】巴乔失点之殇令无数球迷惋惜
几家欢喜几家愁,在点球大战中罚丢了点球导致球队的失利可能会是一个球员一生的遗憾。前有罗伯特·巴乔败走玫瑰碗后的叉腰低头、莫斯科球场上的积水对铁血队长特里无情的戏谑;今有梅球王被球迷双关调侃“miss penalty”、苏神“天道有轮回”首罚不进后无奈地将球在手中来回摆弄。这期M2说球就来聊聊球员或者我们自己罚丢点球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究竟因素是什么导致了球员罚丢点球?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最主要是一种“反向自我暗示”造成的。
意大利逗比前锋扎扎在2016年欧洲杯上意大利与德国的点球大战中罚丢点球,他神奇的“小家子气”助跑姿势也被各种恶搞,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教科书版的因为“反向自我暗示”而罚丢点球的案例。反向自我暗示说简单点就是球员在罚点球时很容易犯下自己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犯的错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如果考试前不断对自己说“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反而考试的时候会很容易紧张。同样地,在罚点球时如果不断对自己说”要控制力度,不要打飞机“反而很可能让自己放高射炮。
【图】扎扎魔性助跑后直接将球送上看台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中有种说法:潜意识不识好坏,不懂得”不“。就拿上面考试的例子来说,“不”对应的是我们的意识而”紧张“对应的则是我们的潜意识,事实上人的本性就是满足潜意识,所以不难得出脑子里最后剩下的全是”紧张,紧张,紧张”或者“打高,打高,打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再比如一个人被要求脑子里不要想老虎,那么他很可能想的就全是老虎。
至于如何避免这种反向自我暗示,答案其实很简单,将这些负面的词语换成积极正面的表达。例如“减肥”,减肥其实是个负面词,“肥”代表了不被认可的一种状态;与其说“我要减肥”,不如说“我要让体重达到65公斤。”所以说罚点球前对自己说”我要把球踢进右下角“就好得多。
【图】要多给自己积极正面的自我暗示
生物因素
当我们的大脑试图让身体做出某一特定动作时,将触发两个过程:操作过程和监控过程。
操作过程是让身体识别要达到我们希望的结果的所有步骤,对于踢点球来说就是:助跑时向后退几步,踢球的哪个部位,助跑,将支撑脚放在球旁的什么位置和将球射向什么方向。监控过程则是同一时间在潜意识层面进行,就好比一个雷达在扫描潜在的风险,对于踢点球来说就是会不会打高或者打在立柱上。如果这个监测过程一旦发现了某种潜在风险,它会提醒操作过程加深识别的力度以保证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
【图】监测过程可以类比成一个雷达
这两个过程都是由同一个控制系统控制,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控制系统会让我们达到目标,能让我们做到我们想要干的事情。但是在类似于欧冠或者世界杯淘汰赛这样的高压情况下,球员大脑操作过程所需的空间会因为压力而”过载“。
在大脑中,”我知道我要干什么“的操作系统会与”我很紧张“的潜在风险互相博弈来”抢占“尽可能多的有限空间,但是这会使前者变得不那么强烈。另一方面,监控过程不太会收到高压环境的影响,因为它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不需要占据认知空间。所以,在高压环境下监控过程会在我们主观上占主导地位。
而正是这样监控过程会把搜索到的潜在风险传输到我们的意识中去,也就是我们的主观中。换句话说,让球员不要打高的监控过程却会导致球员无限接近于将球打飞。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最容易受到高压环境影响的球员是那些试图掩盖自己内心紧张的球员。说的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很紧张但是他出于面子原因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种想法会大大加剧大脑空间的“过载”,因为这个人还要不断想”不要把紧张表现出来“或者”我要装X“。
【图】强行装X可能会反而加大罚丢几率
这里介绍两种对抗着这种生物因素的方法,大家可以在实战中试试。其中就是练习在高压状态下用放松的方法控制焦虑。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控制呼吸频率,“任何时候紧张就做个深呼吸”这句经验之谈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逐渐放松肌肉:可以先尽可能绷紧一部分肌肉,持续几秒钟之后放松,肌肉会逐渐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以缓解高压下的焦虑。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有很多,我把它们归结为3点。
首先是体力,排除美洲杯这种神奇的赛制,点球大战时球员已经经历了120分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比拼,加上潜在的燥热天气和湿度影响,往往会疲态尽显。这个时候没有哪个球员可以100%保证动作不变形,如果没有及时补水还可能因为电解质失衡或者肌肉血液流动不畅导致抽筋。
【图】体力槽见底也是球员罚点时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再就是高压状态,大多数球员在训练场上的点球命中率都会高得惊人。但是一旦到了几万人的体育场,想象一下接近十万个人发疯一样地在你耳边大吼大叫,其中不少就站在你面前。如果是本方球迷还好,要是对方球迷刻意干扰压力会更大。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背负着球队晋级命运的球员可能已经丝毫想不起来之前在训练场上总结的罚点技巧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球员罚进后会大声宣泄。
【图】许多球员会通过大声宣泄释放点球的压力
最后就是有少部分球员会受到最近甚至更早以前罚丢点球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球魔魇”。贝克汉姆就坦言自己曾在对阵土耳其罚丢点球后深陷其影响,每次一站上12码点就会莫名产生恐慌感。
【图】点球曾是小贝的一块心病
点球大战技巧
最后M2说球为大家摘录总结了几条英国知名足球记者本·利特尔顿在自己关于罚点球的著作Twelve Yards: The Art&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Penalty(《12码点的艺术与心理》)中关于点球大战的五点建议或者体会:
抛硬币时选择先罚
大数据显示先罚点球的一方比后罚的一方多出60%的可能性获胜。在近几届大赛中,抱着“罚进这粒点球可以让我的球队留在点球大战中”的心理,命中率是62%;而抱着“罚进这粒点球可以让我的球队赢下点球大战”的心理,命中率则高达92%。
不要把最好的射手放在最后
道理显而易见,有时候把最好的射手放在第五个有可能他还没有罚球队就已经杯淘汰了。研究表明在点球大战中第1位和第4位罚点球的球员往往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等待守门员先做出移动
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撑,但是通过观察多年内许多罚点的案例,等待守门员先做出移动并根据其位置选定射门角度的命中率要远高于选定射门角度后无视守门员的站位。
守门员伺机拖延时间
大数据显示,如果守门员能让罚点球的球员在裁判鸣哨之前多等1.7-4.5秒,罚点球员命中率将骤降至61%,这个数字对于点球大战来说是相当低的。
庆祝动作夸张(个人觉得这条稍微有一点点扯)
大数据显示,在点球大战比分相同的情况下球员如果做出类似将两个手臂都高高举起的夸张庆祝动作,他的球队会多出82%的几率赢下比赛。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M2说球,以后会带来更多有趣有料的推文。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