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为什么植物不怕癌症?

图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废弃的建筑。核事故泄漏的辐射量足够杀死人类、其它哺乳动物和鸟类好几遍,可那里的植物却生长得非常好。(图片来源:互联网)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已经成为灾难的代名词。这个1986年发生的核事故,在最近HBO同名电视剧热播后又回到大众视野。事故发生后,那里面积2,600公里的区域都设为隔离区。

不过这个隔离区现在却像个“自然保护区”,里面枝繁叶茂,狼、野猪、熊等动物都陆续回到了那里,呈现一片比灾难前更繁荣的生态景观。那样的辐射量,足以杀死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好几遍次,可那里的植物却生长得非常好,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动植物化学家Stuart Thompson近日发表在The Conversation网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人们知道,核材料不断发射高能粒子会摧毁细胞结构,或引发攻击细胞机制的化学反应。细胞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高剂量的辐射,将导致DNA序列错乱,细胞很快死亡;低剂量的辐射也可导致细胞功能的变异(如癌细胞),不受控地生长并蔓延到身体各处。

对动物来说,这些后果是致命的,因为动物身体上的细胞和各部分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无法任意互相取代。好比一个人没有大脑、心脏或肺就活不了。

但是植物不同。它们不能移动,一旦扎根,就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情况适应周围的环境生存,包括周围的植物、阳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各种环境条件。

很关键的一点是,和动物细胞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长出任何部位需要的细胞类型。这也就是为什么植物可以嫁接、扦插就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这说明植物更替自身受损细胞的能力远比动物强,不论这种损伤来自物理攻击或是辐射。

另一个特点是,植物的细胞壁坚实且互相连接,即便一个区域DNA受损导致肿瘤或变异,也不会扩散到其它区域。

更有意思的是,植物学家们发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植物似乎还产生了额外的保护DNA的机制,改变自身的化学成分使其更不易受损;即便受损,植物还会开启某种修复系统。

Thompson说,早期地球表面的辐射比现在要高得多,那时候植物长得很好,所以切尔诺贝利的植物只不过是拿出祖先就有的本领罢了。

劫后新生

切尔诺贝利地区现在除了没有人,里面的植物和动物品种比灾难发生之前还要多。这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此看来,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对那里生物圈的打击,小于人类撤离该区域带来的益处。也就是说,尽管核污染缩短了某些动植物个体的生命,但完全无人类的搅扰,使得那里的生态系统成为欧洲现在一块最大的“天然保护区”,里面的生态环境比灾难之前更繁荣。

从某种意义上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展示了人类对环境的损害比核事故带来的损害更大。人类的撤离,反而为那里创造了全天然的自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