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原始社会时期的筒状玉器到底有什么用途?

马蹄形玉箍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其出现的年代距今约5500—5000年,因为它的形状像马的蹄子,因此而得名马蹄形玉箍。其形状呈扁圆筒状,玉箍的一端作平口,另一端为斜口。在平口两侧各有一个小孔(这两个小孔为判断玉箍的作用提供了很有利的证据),而斜口外敞。

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

就玉箍的制作工艺而言,一般是采用桯钻开对穿孔,然后利用绳钻琢磨旋切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制法就是管钻法(但笔者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尚未发现金属工具,所以用管钻制作玉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总体而言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箍的制作是相当费时费工的。至于马蹄形玉箍的用途究竟如何,人们众说纷纭。今天笔者就主要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箍形状来研究一下玉箍的用途。

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羽冠

从马蹄形玉箍的制作工艺来看,马蹄形器物绝对不是一般的玉制饰品。所以,摆在收藏爱好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知道玉马蹄形器究竟为何物,它作何使用?这个问题长期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玉杯,有人说是舀米的器具;有人说是腕饰或臂甲,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束发器;还有人认为是一种供悬挂后打击的礼乐器,更有人根据其口沿锋利且常有缺口这一点,认定其为一种供砍击的武器。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

有人认为玉箍形器上下贯通,其一端设计为斜口朝向天空,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找天与地、人与神联系沟通的切入点,也便于神灵的自由出入,所以马蹄形玉箍很可能属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用于祭祀的通天器,它的功能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相同,而这种礼器作为陪葬品时又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地位和等级。 总之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先从红山玉箍的形状入手!

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

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箍出土于建平牛河梁遗址,其高7厘米,直径6.5厘米,青黄色透闪石玉,质地纯净细腻,这种玉材属于红山文化中较高等级的玉材,即古玩行所云“米汤黄”。通体遍布乳白色牛毛纹状风化沁痕,深浅不一、浓淡不匀,粗细不同,如云如雾,开窗现玉,正是俗称的“云彩沁”。皮壳莹润绵密,幽光内敛,呈现出绸缎般的质感。器体作圆筒形,具有流线型灵动美感,上端稍粗为斜口,略外侈,向下稍稍收窄,下端口沿略有起伏,腹壁厚实,凡边缘均琢磨成钝刃状,内壁略低一侧有一垂直口沿的长凹槽,内有旋痕,旋痕较粗,稍有抖动起伏,疏密不匀,具有彼时纵深长孔痕的典型特征,为马蹄形玉筒拉搜取芯成型之前实心钻打孔定位留下的痕迹,玉筒内外壁打磨抛光细腻。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件玉箍出土于巴林右旗,器形和第一件没有多大出入,它呈椭圆形中空筒状,无底。从诸如这两件红山玉箍的形状来看那些认为红山马蹄形玉箍器是玉杯或舀米器具的人,一定是没有看见过马蹄形玉箍实物的人,况且我们再退一步来讲,在5000多年前的先民真的有必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与财力去制作这样一个不具有实用性的玉杯或舀米器具吗?

水杯

并且通过上手此类玉器和大量的考古资料研究以及走访博物馆笔者发现,红山马蹄形玉箍的下口口径较小,口沿锋利如刀刃一般,就起孔洞的直径而言,一般成年人的手是很难伸进去的,而且即便是勉强将手臂伸进去戴在手腕或手臂上,口沿部分锋利的刃口也极易损伤肌肤,稍有不慎会切掉大面积的皮肤。因此关于红山马蹄形玉箍是腕饰或臂甲的猜想也很难成立。而那些将其认定为武器的说法则更是缺乏根据,因为这种形状的器物,我们实在没有在后来传统冷兵器上看到运用,除非这种筒状器物是某种喷射型武器(枪、炮之类的喷射武器)的发射口,但是很明显这是种猜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

而关于马蹄形玉箍是束发器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报告中玉马蹄形器的出土位置进行判断,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玉马蹄形器大多出土在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中,并且这种器形在墓中的位置多数情况下是枕在男性墓主的头下。又因为其上有对穿小孔,而这个小孔的作用就是用于穿插类似发簪之类的器具。故而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此器极有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用作束发的玉冠。所以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马蹄形箍很有可能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玉冠实物。

汉代玉跪人 戴冠

说到束发器——冠,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礼记·典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男子到了二十岁,需行加冠之礼,以表示男子成年。即古时男子会在二十岁时将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髻,然后加冠,还要起一别名,表示已经成年。女子成年不加冠,只用笄固定头发,谓之“及笄”。

玉簪花

其次,红山文化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进入父系社会后出现礼制,《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冠的出现标志着礼制的开始,成年男子头上戴冠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标志。根据人类共有的习俗演化规律笔者认为这种“男冠女笄”的习俗很有可能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所以这种束发用的玉箍在红山文化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

至于这种玉马蹄形器如作为玉冠使用,这其实在后世是有传承的,这种传承贯穿于整个男子蓄长发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因为古人讲究“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马蹄形玉箍的具体使用方法为,首先,将头顶上的发髻套于其中,其次是将下口上的两个小孔系绳或者插上发笄,而那些个别下口无孔的可以用将发笄穿过发髻横贯于上口的方法来固定。最后可以想象一下,一位成年男子头上戴着这样一个高高的玉冠,一眼望去可谓冠冕堂皇,一派威严。

赤峰出土 红山玉马蹄形箍

而这种耗财的玉冠或者金属质地的冠,在古代平民百姓是不能戴和不敢戴的(古代平民百姓发髻上一般会覆巾,这种覆巾被称之为帻),封建社会尚且如此等级森严的原始奴隶社会则应该有更加严苛的使用规定。据史料记载,古时冠的材质还有皮革、木材等。但皮革、木材等材料制作的冠不易保存,唯独用玉制作的冠能历千万年而不朽,使我们今天还能有幸看到上古时代玉冠的嵯峨风采。

克什克腾旗出土 红山玉马蹄形箍

红山文化时期的马蹄形玉筒是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类之一。其多为东北地区的透闪石玉材制作,但由于器体大,用料多,材质通常保留很多杂质、絮状物、结晶体、绺裂等瑕疵,不甚纯净细腻。整器作圆筒状,呈倒置的马蹄形,既有胖粗者,亦有高挑者,器形上大下小,上端作斜坡形口,向下略微收细,凡边缘多琢磨成钝刃。马蹄形玉筒制作大体要经过切磨坯形,打孔定位,拉搜取芯,打磨抛光等工序,故玉筒内壁上或保留有钻孔凹槽和线切割痕。

红山文化玉鸮

总之,结合红山文化巫玉、神玉时代之用玉传统,从马蹄形玉筒的出土背景和上下相通的器形特征来看,马蹄形玉筒可能是红山文化大巫师作法沟通天地、连系人神的重要法器,其功用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较晚出现的玉琮有相近之处。

玉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