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宣称的“一代人的和平”,为什么仅过半年就被希特勒打脸?

1938年的德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他们撕毁《凡尔赛和约》,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德意志民族的复仇情绪空前高涨,一发不可收,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欧洲各国在一时期几乎“无所作为”,对骄狂的德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反而对其一味地“迁就忍让”,甚至不惜牺牲盟友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和平”,成为日后人们斥责和抨击西方列强的笑料。

《慕尼黑协定》

自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法西斯同盟后,希特勒又将目光钉在了捷克斯洛伐克(以下简称“捷克”)。那里不仅有同一种族文化的300万日耳曼人,而且还拥有欧洲第二、第三大的斯柯达和捷克布鲁诺兵工厂,军事工业十分发达。

更为重要的是,它位于欧洲中心,向东可以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向西是进攻英、法两国的重要阵地了。也就是说,占领了它,就相当于欧洲的大门敞开了。希特勒迫不及待以“不容许有人欺侮境外的日耳曼人”为由,下了最后通牒,迫其投降。

面对军事威胁,捷克人紧急动员起来。组建的野战军达80万人,部署在德捷边界上的就有35个师,而德军只有12个师的兵力,并且装备相差不多。再加上与英法两国的军事同盟,使他们有底气进行一场保卫战。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同样关注德捷局势的英法等国,却希望置身事外。尤其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此最为担忧,决定亲自前往柏林进行斡旋,寻求一个“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而法国也紧随其后,希望双方不要开战。

其实,当时的德军并没有做好全面而长期的战争准备,“通牒”更多的是一种军事讹诈。但是,吓破胆的英法两国一面以解除同盟为要挟,让捷克放弃武力对抗;另一方面与柏林“好说好商量”,以让步为妥协,来解决武装冲突。

最终,经过幕后策划,英、法、意、德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协定,将捷克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即《慕尼黑协定》。更可悲的是,作为当事国的代表却没有参加会议,只是在4国签署完《协定》后几小时宣布接受《协定》。

《协定》的签署,让英法两国欢欣鼓舞。法国人高呼着“和平”口号迎接“凯旋”归来的总理达拉第;在英国,张伯伦像英雄一般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激动不已的他对着人群说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然而,仅过半年,德军就吞并了整个捷克,给了英法两国领导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这样的结局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让他们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德国依然没有放弃战争?

原来“小胡子”的野心,英法永远不懂。

首先,希特勒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疯子”,主要还是在于其狂妄的野心。他曾经说过:“当我转动地球仪的时候,上面只能有一个国家”。可见其野心之大,已经超乎一个正常人的想法。正因为于此,他的战略目标绝不是一个《协定》。

有了目标,就会具体的战略步骤,想要统治全世界,就必须先要拿下欧洲,而苏联在价值观上与其有很深的矛盾,自然成为他要夺取的首要目标。但是,几百万英法军队在其身后“虎视眈眈”,让“小胡子”倍感难受。

其次,强调生存空间的原因。从当时德国面临的整个态势来看并不乐观,国家被“分解”的四分五裂,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虽然大萧条时期德国通过扩军备战,摆脱了经济困境,但是有英法两国的阻拦也难有作为。

如果德国不扩张,专心搞经济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面对英法两国广大的殖民地资源优势。不公平竞争是西方列强的惯用伎俩,就像当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提高部分产品关税一样,“千方百计”的阻挠正常的商业竞争。所以,对于不讲理的人,唯有干一场才能解决问题。

他们的“小伎俩”无非是希望将祸水东移,甚至不惜出卖盟友,撺掇德国去打击苏联,并在其两败俱伤之时,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从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东欧,不难看出其“绥靖政策”背后的良苦用心。

更为重要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德国走的是一条武装扩张的路子,大量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先进的武器,如果长时间的待着,武器的能效发挥将不再具有优势,巨大的军费开支也将加剧国内的动荡。

尤其是时间拖长,必定给对手一个难得的反应时间,等到他们摆脱经济危机,有资本和德国抗衡的时候,恐怕德国将得到比《凡尔赛和约》更严厉的制裁。所以,《协定》不可能阻止德军的脚步。说白了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英法两国的“想当然”怎会满足“小胡子”的野心?可见其战略构想之短浅,就像和一头狼谈判,割一块肉给它吃了,希望他不要在惦记剩下的;可在狼的眼里,对方的整个人都是他的“佳肴”。

而被《协定》出卖的捷克为什么在德军入侵18小时就投降?

首先,捷克在损失了苏台德地区以后,士气低迷,很多军人选择离开了军队, 38个满员师只剩下了下16个缺编师,而与装备精良、士气高涨,战斗力强悍的德军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是不想打,是根本打不过,只有投降。

其次,其战略纵深小,没有回旋余地,更何况德军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后,更加有恃无恐,连英法这样的强国都不敢招惹它。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投降,还能换得一时的安宁。

更让他们下定决心投降的是,他们早已对英法两国彻底失望,吞并是迟早的事情,被出卖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无比的羞辱。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曾经的盟友波兰居然在德军入侵时,不但不帮忙,还趁机占领了他们的切欣地区。

所以,捷克很快投降,就是想和德军一起教训曾经出卖过他们的英法两国,以及趁火打劫的波兰。事实上,二战开始后,捷克人加入了德军,在对英法波三国的入侵中,身先士卒,比德国人还拼命,这让曾经的“盟友们”感到非常诧异。

《慕尼黑协定》可以说是“害人又害己”。不但没能换来“一代人的和平”,反而让德国在吞并捷克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战略地位更加有利,侵略野心更为狂妄,一年后二战爆发。

如果当时欧洲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希特勒,二战还会爆发吗?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