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通知,警告粪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疗方法存在严重的潜在健康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同时,FDA 紧急叫停了一系列相关临床试验,除非研究者可以证明移植样本不含多重耐药性生物。
图 扫描电镜下的人类粪便,其中含有多种细菌(来源: Getty Images)
粪便移植仍处探索中
粪便微生物移植,也被称为粪便移植,是一种通过灌肠、胃喉、或口服胶囊等途径,将健康捐赠者粪便菌群转移到患者体内,帮助患者恢复肠道菌落平衡,达到治疗目的的医学疗法。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证实,粪便移植有助于治疗受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同时该疗法也被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2013 年起,FDA 将粪便移植当做“实验性药物”进行监管。
此次事件的起因,是有两名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一项研究性实验中接受了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随后多重耐药性生物(MDRO)引发了严重的细菌感染,其中一名患者死亡。感染源均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杆菌,而两人接受的 FMT 治疗样本来自同一捐赠者,且在该捐赠者的其他样本中也同样发现了产 ESBL 大肠杆菌。
而在此次临床试验开始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耐药菌的检测。
事实上,粪便入药在自然界和人类文明中都留下过痕迹,初生的动物会吃母亲的粪便帮助消化食物,而中医中也有将各种动物粪便成分入药的记载。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关于微生物群落与肥胖、炎症性肠病、心脏病、结肠癌,甚至抑郁症、孤独症等疾病的各项临床试验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未有任何成熟的粪便移植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
在美国,FDA 并未批准粪便移植的任何产品,仅允许以研究性目的开展的临床试验,并给予指导监管,同时限制性地仅允许对常规治疗没有响应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尝试该疗法。
事故发生后,FDA 紧急发出安全警告,向医疗保健供应商和患者通报了粪菌移植的潜在严重风险。
同时,FDA 快速制定了新的指导方法与检测规则,并规定采取额外的保护测试,如:对供体进行筛查,排除 MDRO 风险较高的个体;对供体粪便进行 MDRO 检测,排除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粪便等。
同时,FDA 叫停了其他目前进行中的相关临床试验,而这类进行中的项目并不在少数。未来,FDA 需要在治疗效果与潜在危险中做出权衡决策。
在我国,近年来关于粪便微生物移植的临床研究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郑州等地的相关医院中陆续展开,相关粪菌库也在筹建中。但粪便微生物移植更多地处于科研或临床试验的初级阶段,风险不可忽视。
双面微生物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东西,和大脑一样重要,那就是微生物群体,尤其是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究竟可以有多重要?
可以说,你所展现出的你,很可能是由你体内不足三斤重的微生物所操控的。小到是否可以正常代谢消化,大到健康免疫、防御疾病,甚至是谁和谁互相更吸引等一系列社会行为,都与你身体内的这一微小群体息息相关。
微生物并非都像大家认为的有害病毒、病菌一样,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相反,很多时候,它们甚至是人类的健康卫士。在人体内,共有100万亿个细菌——10倍于人体细胞的总数(约10万亿个)。这上百万亿个细菌来源广泛,母体、空气、身边的宠物,甚至任何你能想到的地方都可能是来源之一。
(来源:Shutterstock)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微生物菌落相对稳定,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却很大。有种对未卜先知的形容叫“肚子里的蛔虫”,在这里用来概括肠道微生物显得恰到好处。已有的研究证明,不同的微生物菌落与肥胖、炎症性肠病、心脏病、结肠癌,甚至抑郁症、孤独症等疾病密切相关,体内的微生物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你。
粪便移植,正是一种通过将健康捐赠者粪便菌群转移到病人体内,帮助患者恢复肠道菌落平衡,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手段。2013 年起,FDA 将粪便移植当做“实验性药物”进行监管。
(来源:Shutterstock)
善意的恶果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例因为捐赠出现的致死事件。
2018 年,《美国移植学杂志》上报道了一起罕见的医疗事故,有四名患者在移植了同一位捐赠者的不同器官后,先后均患上了乳腺癌。其中 3 人死亡,只有 1 人及时治疗后幸免。
2007 年,一名 53 岁的欧洲女性因中风去世,死后医生将这名女子的肾、肺、心脏、肝脏移植到 5 名患者身上。移植后不久,心脏移植患者因免疫排斥反应死亡,而其他 4 名接受者,尽管手术成功,却难逃死神的洗礼。
16 个月后,接受肺移植手术的女子患病入院,在胸部淋巴结发现了癌细胞,而这些癌细胞实际上是乳腺癌细胞。随后其余三名接受者也陆续发现癌细胞,最终只有一名接受右肾移植的患者及时切除移植器官,得以幸免。
当医生对癌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后,证实这四名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且均来自于器官的捐赠者。
(来源:newsGP)
来自陌生人善意的馈赠,有时却可能潜藏着更大的凶险。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本身健康免疫状况欠佳,同时由于需要服用抗免疫排斥类药物抑制自身免疫对移植器官的攻击,反而给潜藏的癌细胞“攻城略地”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而这些潜藏的危险因子,在显露真身之前,想要检测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即使是再细致再全面的检测,也做不到万无一失。
本来是“外援”的安全卫士,或是救命稻草,到了新的患者体内,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甚至要了人性命。
再有效的疗法,也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在疗法自身存在的价值之外,监管和不断提升与调整的检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医疗科技在不断地进步和成长,背后经历却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试错之路。医学发展未来可期,但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思考和磨练,减少这种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