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60-1970年代越战熟悉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无数的美军纪录片与新闻影片中,有一个时常出现在镜头前的装备——贝尔公司的UH-1”伊洛魁”(Iroquois)型直升机。
多如蝗虫般的它们,也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最具“上镜”的武器。UH-1在越战中的出现,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将“直升机”这一装备投入战场。伴随着隆隆的旋翼呼啸声,这些黑色“蝗虫”咆哮着飞过被步兵视为“绿色地狱”的雨林上空,或是为友军提供火力支援,或者是承担搜救、空投任务。而事实上,整个越战期间许多美国大兵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得到拯救,UH-1也是功不可没。
▲作为越战中美军“机降部队”的象征,这款时速217公里,可装备火箭弹、机枪的通用直升机,也为美军能多次化险为夷提供了不少保障。
事实上,自朝鲜战争开始,美军就曾有将直升机作为搜救装备投入战场的记录。然而,真正大规模使用的,还是在越战。相比之下,越南战场的丛林密布、水网纵横,地形往往高低起伏不定。而机械化的美军赖以生存的公路,往往也是被北越军队布下了重重地雷,使得他们每次都是步履蹒跚。然而,广袤的空域便是游击队的“禁区”。由于拥有强大的空中保障体系,美军的战斗机可以无阻碍地起飞,对任何标记有敌军的单位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UH-1这种轻便的直升机可以克服复杂地形,在较小地域实施降落并投送增援或物资,实施“快速反应”。这,也由此催生了名为“Dustoff”的美军直升机救援队。
▲正有序从UH-1直升机上跳下的美军步兵,皆为全副武装。
▲空中是北越军队的禁区,而这里也是美国空中部队大显身手的舞台。成群的UH-1呼啸天际,为身陷囹圄的大兵们投送必要的补给和增援。
不过,成为一名搜救直升机的飞行员,同样也不是什么好差事。这些人将会穿越两军激战的前线,冒着被越军高射机枪、火箭筒给揍下来的危险,在双方犬牙交错的战线上完成疏散、转移伤员,投送物资等任务。而“Dustoff”这个单词,也是自1962年美国第57医疗队在越南战场上实施任务后出现的,专门代指这些穿越火线的搜救直升机。
▲一架标有红十字的UH-1H正以极低的高度盘旋,以方便友军卸载物资。
根据笔者查证,一架训练有素的搜救直升机组,可以在短短35分钟内抵达现场,带着接受完紧急医疗救助伤员撤出火线。而一架UH-1H往往由4名成员组成,包括2名飞行员,1名机长以及1名医生。这些人的协同有序,将会使效率大大提高。一旦起飞升空,搜救直升机的机长将会与总部保持通讯联系,安排好相关后续措施后,剩下的就交给飞行员来办了。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如遭到炮击或是交战过烈),机长与医疗人员甚至要从机上跳下,不顾自己的扭伤、摔伤,继续为伤员服务。而大多数情况下,UH-1H往往需降落在两方交火的中心位置,承担迫击炮、步枪、机枪的多重压力。
▲1969年5月,在“阿帕奇·雪”(Operation Apache Snow)行动中,一队101空降师的官兵正在将负伤的战友抬上前来接应的UH-1H搜救直升机。
▲整个越战期间,单是美军便有4500架各型直升机被击落,其中有半数是UH-1。实战也证明,这些来回于敌我战线的“伊洛魁”,也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时至今日,虽然UH-1已不在美军中服役,但直升机机降战术却成为了各国发展的目标。同样,我国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也出动了众多直升机救援伤者,可见,科技的进步一样能拯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