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一个你
想象一下,在未来新技术的支持下,虚拟但足够真实的网络世界极有可能实现。
你可以声情并茂地在家中侃侃而谈,身处办公室的与会者能够亲眼见到你的虚拟形象……
在游戏世界中,玩家操控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动画角色,而是“他们自己”。
人们不用再担心在网络中“撞衫”,因为即将有一个平行于现实社会的网络世界。
借助音素的力量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正在开发一款名为“数字人”(Digital Human)的计算机动画系统,它可以“克隆”一个虚拟的你。借助这套系统,你不仅可以以清晰的形象出现在远程通信屏幕上,还可以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配合你的发言。原来,这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就是可以通过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操纵出现在图像中的“你”的面部及肢体动作。
“数字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人体结构数字化,并在显示屏上显现可调控的虚拟人体形象。在一些早期研究中,“数字人”也被称为“可视人”(Visible Human)或“虚拟人”(Virtual Human)。这一系统通过语音而不是手工动画软件进行控制,虽然目前该系统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最终一定会实现逼真的动画效果。
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约翰·赖特介绍说:“这是一个语音驱动的系统,图像通过回应声音或等效输入而发生变化。实时动画是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不同于卡通技术的图像变换,这一技术使用视频和真人的面部动作作为其基础构建模块。”
按照设想,成熟的“数字人”系统可以通过任意某人的图像模仿其自然说话的方式。譬如在可视电话会议中,使用者可以选择其最喜欢的虚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哪怕使用者在家中身着休闲服饰,但在屏幕上,与会者看到的只会是一位风度翩翩、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使用者甚至可以幻化成奥巴马、柯南、蜥蜴等等,只要他想得到,只要他愿意。
光明的开发前景
“数字人”系统的通信能力非常强大,它通过电话线实现的工作效率与数据线几无差别。而所需带宽,即数据传输速率却比传输真实视频图像所需的带宽低得多,这就让这项技术达到了可以呈现屏幕形象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最具真实感的细节,从而为未来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G-Tec技术公司的副总裁杰瑞·鲁德尔甚至认为,“数字人”将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用途广泛的消费者应用程序,就像如今的APP一样普遍。
作为一款本质上是“克隆人体”的系统,“数字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使用者真实的动作形象,比如面部的所有细节、微妙的色差和阴影等。这让原本应该是二维图像的屏幕人形充满了动画感,也让观看者觉得动画形象如真人般自然。在与这样一个“数字人”交流时,你甚至会感觉自己似乎就像在与一个真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在鲁德尔看来,“数字人”作为下一代语音驱动动画真人图像技术,可在众多领域提供“虚拟人”服务,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例如,为用户友好型语音接口网络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就是这一技术的一项重要商业化应用。而除了其他一些拟人型网络应用程序外,在视频电话、多维广播、远程教育、视频游戏和影视制作等领域内,这种人机界面技术也将会拥有巨量的客户群。
目前,JPL针对“数字人”的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如今已经实现了一种“在线帮助桌面”功能——通过如真人般真实的虚拟数字人为用户提供帮助。它可以一边为用户解答问题,一边低头在文件中翻阅资料,如此产生一系列极具人性化的视频效果。
此外,“数字人”系统已经通过提供用户友好型界面,开始为电子商务行业提供服务。它们通过网络进行产品展示、在网上向客户推销产品,甚至与名人在网上进行交流互动,这些功能都大大提高了行业效率,提升了行业创造利润的空间。
美国Graphco技术公司也已经与喷气推进实验室就“数字人”系统展开了深入合作,未来还将就其他商用领域的开发进行探讨。公司CEO克里斯蒂安·伊凡尼斯库认为:“除了民用商用领域,‘数字人’项目还可为执法部门、政府和工业行业的数据库安全和信息共享系统提供更多先进技术的支持。”
颠覆人类网络观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诺曼·贝德尔看来,尽管“数字人”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细化研究工作,但对于人类来说,这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意——“‘数字人’角色是有参与感与代入感的,表情自然且变化多姿的。如果用户每次打开网页,看到的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老熟人’,当然就会感到厌烦。”
与其他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数字人”的主要优势显然在于它能够产生非常逼真的动画效果,而且由于使用的是真实人类的图像,保留了人物形象的全部细节。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的基础是二维图像,而非三维建模,因此创建一名“数字人”角色相对简单且便捷,整个过程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也许你已经厌烦了那些在数码设备屏幕上为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时弹出的卡通人物,比如小狮子或是回形针什么的,那么你绝对有理由期待“数字人”技术的成熟。为了挑战这些千篇一律的虚拟网络人物角色,甚至颠覆人类的网络世界观,“数字人”正在为此不断努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可以提供更人性化、多样化的“虚拟数字人”形象,甚至根据你的意愿,创建一个令你满意的虚拟的“你”。
作者:俞之凡
来源:《科学24小时》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