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手机的“黑洞”
如果你总是惦记手机里收到的新信息;玩了很久手机之后感觉十分空虚;一旦没带手机出门或是手机没信号、没电就会坐立不安……那么你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被名为手机的“黑洞”吞食。
手机里的世界丰富多彩,每个APP都能发出通知,提醒你查看最新动态。然而过多的通知会给使用者造成干扰,让你分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分心做不同的事情,只会让你的工作效率变得更糟。因为等你重新回来工作时,需要额外花些时间去熟悉之前正在进行的事情。
毫无疑问,如今的手机已是综合性极强的智能工具了,当然也是非常便利的学习工具。但是这种便利也很容易干扰我们的学习进程:查完单词之后忍不住看个视频;了解完某项公式之后又刷了半个小时的朋友圈……虽然一心多用的这段时间会让你觉得自己并未离开学习状态,但实际上却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手机让你分心了吗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提到,我们的神经系统无法在一秒的时间里同时处理超过110比特的信息。我们听一个人说话并尝试去理解其中的意思时,大概相当于处理60比特的信息。所以,我们不大可能同时掌握两人以上的说话内容。米哈里发现,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专注的时候。不断地被打扰,除了会影响工作效率,也会影响情绪,使我们变得烦躁不安。
另外,如果过度专注手机,即使没有收到新信息,你也会被它干扰。除了时不时想查看最新动态,你还可能时时处于警觉状态中,敏感于跟手机相关的一切,比如“震动错觉”:手机放在衣服里产生的摩擦,很容易让你以为它震动了。在这种状态下做事,受到的干扰力之大,可想而知。
做手机真正的主人
心理学家认为,休闲分两种: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休闲是指需要在一开始花费心思和努力,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例如打篮球、看书等等。德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一个人书看得越多,心流体验也会越多。而被动式休闲是指不需要消耗精力或者动用技巧、注意力的活动,例如看电视、找朋友聊天、玩玩手机等等。
我们并不是说被动式休闲是坏事,而是认为不应该只有这种休闲方式。单一的被动式休闲会降低生活品质,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手机变成唯一的娱乐手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拿手机前先三思
手机的使用实在是太过便捷,致使我们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拿起手机就直接去点击那个熟悉的图标。很多人刷完朋友圈放下手机之后,才发现自己忘了本来要做什么。所以在拿起手机之前,先想好你到底要做什么。如果只是因为手头上的任务枯燥而想调剂一下心情以备更好地完成任务的话,那就放下手机吧,因为玩10分钟的手机并不会帮到你什么。
设置专注的环境
要做某件事之前,为自己设置好专注的环境。例如,将手机调为飞行模式或者暂时将手机放在工作、学习环境之外。相信我,只有将手机拿离身边,你才能暂时忘了它的存在,更好地专注于目前的任务。
记录使用时间
我们可以下载相关的APP来自动记录。每天查看、分析手机的使用情况,这样就知道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总在“被动式休闲”。
及时给自己反馈
产生心流的条件之一是及时的反馈。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专注于所做事情的成果。例如写文章时,我们可以设置显示字数统计,让自己随时看到成果,掌控进度。
总之,你与手机的关系应该像盲人与拐杖的关系一样。拐杖辅助盲人去想去的地方,而不是阻碍主人前进。手机也一样。当你因为手机而分心、烦躁不安的时候,请记住,它只是一种工具,你才是它的主人。
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或某件事情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的概念与处于最佳状态的感觉一致,是内在动机的最佳形式。在这里,人们可以全身心投入所做的事情中,并且最大限度地运用技能,自我消失了,时间也仿佛过得很快。事实上,人们发现冥想、瑜伽、太极拳等都会增强一个人达到心流的能力。此外,这些活动还能帮助人们提高注意力。
作者:方志珊
来源:《科学24小时》201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