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军队真的不堪一击吗?不,占总数5%的空军打下12%德机

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爆发地,80万德军仅用一个月将拥有100万军队的波兰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让人瞠目结舌。更让觉得悲痛的是,有大约600万平民死于这场战火,占全国人口的1/6,是二战各国死亡比例最高的,让人不免同情。

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该国从一战结束复国后仅20年,又一次被瓜分,多灾多难的民众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都是其政府的争强好胜,过于相信联盟,最终将国家置于灭亡的结局,其领导者的无能是最可恨的。

失败的外交政策。

拥有3500万人口的国家,蕴藏着巨大的军事潜力。如果组织得力,积极备战,战役的进程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然而,政府官员一直用和平的方式和思维来解决德波两国间的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导致灾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亲德远苏”政策,对潜在威胁不够重视。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原属德国的但泽地区划归了波兰。这一决定不但让德国丧失了领土,而且还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出海口,使德国人怀恨在心,以及日后必要夺回的战略要地。

奇怪的是,他们不但没有戒备,反而处处投其所好。当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他们却一直作壁上观,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甚至还趁机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欣地区。

其次,在他们看来,苏联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而德国也在意识形态上反对苏联,在一点上德波两国的目标一致,以至于对德国放松了戒备,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全然不知危险即将来临。

对苏联,他们却是处处小心、处处戒备。当斯大林感觉到德国的危险时,极力讨好英法两国,试图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抵制希特勒称霸欧洲的野心,甚至不惜派兵帮助波兰,加强德波边境的军事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该政府却顽固不化的把苏联的“好心当成驴肝肺”,断然拒绝,并使得英法苏3国的谈判陷入绝境。而希特勒抓住这个机会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战略上大大孤立了波兰。

愚不可及的政府高官们,不但失去了一个本来的朋友,而且还为自己又树立了一个敌人。面对周围两个“敌视”强邻,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将国家带入十分悲观的绝境。

滞后的战争动员。

德军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将波兰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而他们依然奉行片面的“远交近攻”的结盟政策,不断地与英法两国进行联系,仅仅只是得到和满足于他们的一纸保证,让自己更加的被动。

一是谨小慎微的战时动员,没能发挥人民战争的力量。受英法两国的劝阻,担心由于自己进行战备而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引到自己身上,引起国际争端。于是,眼看着德军在边境上进行军事部署,迟迟的不进行针锋相对的兵力部署。

直到德军已部署完毕,威胁越来越近时,他们才在开战前一周进行秘密的动员,开战前24小时才实施总动员。这一战略上的失误,加上德空军对城市和交通的狂轰滥炸,直接导致其全民动员无法完成。

二是军事观念落后。显然,波军并没有认识到“闪击战”的威力,是导致其迅速战败的重要原因,但其军事高层的因循守旧,更是葬送100万部队的主要原因。他们顽固坚持一战时的军事思想,80万陆军中有40万是骑兵,用骑兵打坦克,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他们采取“寸土必争”的错误做法,在长达1400公里边境线上,部署了70%的兵力,没有很好的全民动员,也就没有很强的防御纵深。尽管勇敢顽强的波军骑兵不断进攻,但在快速推进下的德国装甲集群面前,很快就被瓦解了。

当然,战争开始后,波兰的领导人不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深刻含义,而是将国家的命运押在了英法两国的军事援助上,以至于德军进攻一个星期了,还妄图与对手停战。而英法联军只有答应却没有行动,眼看着波兰沦陷。

尽管失败的外交政策和落后的军事体制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其国家实力落后是更关键的因素。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工业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32%,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德国的五分之一。没有钱建设军备,如何抵御侵略,战争最终打的是经济,是国力。

亡国不亡军。

近乎“一边倒”的战役结束后,德军以伤亡5万人代价,俘虏波军近70万,并造成波军近20万人的伤亡。可悲的是,政府官员纷纷逃亡海外,甚至波军总司令也丢下仍在顽强抵抗的军民,逃命去了。而留下的军民躲进山区开展游击战。

尤其是撤退到周边国家的军人们,一直坚持战斗。有10万人逃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立陶宛,更幸运的是,空军几乎所有人员逃向法国,后转战到英国,参加了保卫英伦三岛的大不列颠之战。

900名左右的波兰飞行员加入了英国空军。这些训练有素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飞行员,在整个1940年中,出动4000多架次,击落近300架德机,占英军飞行员人数不足5%的波兰人,击落的敌机数量则占了总击落数的12%,创造了二战中的一个传奇。

较为尴尬的是波兰陆军,经过多次转移,以及敦刻尔克撤退,到达英国的波军基本上都是军官,士兵则寥寥无几。难道波军有当官先跑的传统吗?答案是,不。原来在法国投降前,在英国受训的基本上都是军官,从法国回来的也是官多兵少。

他们在苏格兰成立的第一军,总兵力1.5万人,而军官就达到3498名。他们常常是中尉当士兵,上尉只能当军士,而连排长则常常由校官担任。但这些流亡海外的军官们并没有因此而苦恼。他们想的只是如何打回老家去。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在中东、在北非,参加诺曼底登陆,直至攻克柏林,出现在欧洲各个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尊严。

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当面临战争威胁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当然,这一切有赖于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